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龚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晚清民国时期法国电影的传入、放映与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9期
  • 苏海尔·雷扎亚迪,郑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深入旷野——弗里德里克·怀斯曼摄影师约翰·戴维访谈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9期
  • 刘德东,黎小锋,余琼(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游荡在长江流域的影像诗人——刘德东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9期
  • 王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困境、失衡与重构:当代地域电影中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记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鲜佳(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大学数字影视艺术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差异空间的影像生产:21世纪以来重庆电影空间生产探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孔令顺(广州大学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风骨:中国电影学派的知与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房默(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影评的发展思路、话语策略与文体创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黄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昙花一现:抗战胜利后北平“中电三厂”影片制作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郭钟安(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叙述者的主体性与叙述机制建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何国威,程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被摄取的风景:电影中的“东方明珠”及其文化表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李诚婧(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巴迪欧:事件、集合论及电影中的不相干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陈方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如何作为哲学实验?——对巴迪欧“非美学”电影理论的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王迟(四川师范大学).失序的解读——谈学界对西方动画纪录片理论的接受[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王小鲁(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从激情事件到创造性生产——《无情的情人》导演陈国军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柳迪善(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从影院功能、审美潮流、国际视野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思维的转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王飞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卢湾影讯》(1980—1990)的群众影评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曹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讲好都城故事:北京影像文化记忆的历时性思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8期
  • 张译丹(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人类学的感官转向与策略更革——以中国节日影像志为中心的探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王一冰(南京大学文学院).程式的写实化与叙事化——谈新时期京剧电影对戏曲工法舞台意义的转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谢建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方法论与香港电影的进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张伟(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布景、音景与女性——论李翰祥“倾国倾城”系列电影中的片厂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黄勇军1,柳谦2(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传媒(新闻)学院).“‘送瘟神’的有力助手”:新中国“十七年”血防电影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田维钢,刘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蒸汽朋克电影视听美学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 陈军,赵建军,李想(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基于LED背景墙的电影虚拟化制作系统集成与研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第7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7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