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子亮,常鸣,刘沛源,徐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安宁河流域典型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以冷渍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吴明辕1,罗明2,刘岁海1(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基于光学遥感与InSAR技术的潜在滑坡与老滑坡综合识别 ——以滇西北地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贾永刚1,2,陈天1,3,李培英1,2,4,李正辉1,胡聪1,刘晓磊1,2,单红仙1,2(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王虎1,2,郭怀军1,2,王益民1,2,薛强1,2,王凯1,查显锋1,王晓勇1,2,孙萍萍1,2,程秀娟1,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安塞城区基岩崩塌主控构造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黄健1,胡卸文1,2,金涛1,曹希超1,杨相斌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西昌“3·30”火烧区响水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刘银鹏1,2,李同录1,2,胡向阳3,李萍1,2,付昱凯1,2(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陇东陕甘边界降雨水毁灾情调查与启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3期
  • 周定义1,左小清1,喜文飞1,2,肖波1,3,毕瑞1,范馨4(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早期识别[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万洋1,2,3,郭捷1,2,马凤山1,2,刘佳1,2,3,宋烨炜1,2,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尼交通廊道滑坡易发性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闫玉平1,肖世国2(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双排抗滑桩后侧推力分布物理模型试验[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冯凡1,唐亚明1,潘学树2,王小浩3,赵宇宣1,白轩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笛卡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不同尺度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以陕西吴堡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李艳杰1,唐亚明2,邓亚虹1,宋焱勋1,慕焕东3,山聪1,崔思颖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降雨型浅层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以山西柳林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黄坚1,李鑫1,陈芳1,崔茹1,李慧敏1,杜博文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滑坡地形深度学习识别模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陈水满1,赵辉龙1,许震1,谢伟1,2,刘亮2,李全悦3(福建省南平市公路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福建南平市滑坡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王洪明1,李如仁1,覃怡婷1,刘竹青2,顾骏3(沈阳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扎鲁特旗扎哈淖尔煤业有限公司;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时间序列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以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矿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李同录1,2,李颖喆1,赵丹旗1,胡向阳3,李萍1,2(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水致黄土斜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原则的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王海芝1,曾庆利2,许冰2,3,胡福根1,于淼1(北京市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7·21”特大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钱法桥1,邓亚虹1,2,慕焕东3,唐亚明4,宋焱勋1,李艳杰1,山聪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吕梁山区黄土物理性质力学参数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屠水云1,2,张钟远1,2,付弘流3,徐世光1,2,邓明国2,何例春1,2,刘金宇1,2(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公司;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基于CF与CF-LR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周保1,马涛1,魏正发1,王文沛2(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黄河上游曲哇加萨滑坡“9·20”动力学过程模拟与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魏刚1,2,殷志强3,罗银飞1,2,万利勤3,李春孝1,2(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九0六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黄河上游康杨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王庭辉1,姬中民2,伍法权2,贾嘉3,褚怀保1(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落石正、反转转速对法向恢复系数影响的室内试验[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胡康1,任光明1,常文娟2,李征征2,邹林志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节理不确定性的可靠度分析 ——以西藏某岩质边坡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2期
  • 何书1,2,鲜木斯艳·阿布迪克依木1,2,胡萌1,2,陈康1,2(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随机森林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以江西大余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胡爱国,周伟(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地震与强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治方案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张本浩1,魏云杰2,杨成生1,熊国华1,董继红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西藏然乌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InSAR识别与监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周小龙1,2,3,贾强1,2,3,石鹏卿1,2,3,何斌1,2,3,郭富赟1,2,3,胡文博1,2,3,李攀龙1,2,3(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在舟曲县立节北山滑坡-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汪民.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毕鸿基1,聂磊2,曾超2,范晨1,周天伦1,刘晓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三种多变量不安定指数分析模型的汶川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 檀梦皎1,2,殷坤龙3,付智勇4,朱春芳1,2,陶小虎1,2,朱延辉1,2(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流域生态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降雨及库水位影响下麻地湾滑坡地下水响应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