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杨信(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 ——以土家织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通过社会交往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实现:生成逻辑与路径优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陈鲁雁1,吴童2(云南民族大学党政办公室;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柔性政策动员:乡村治理中农户参与的实现机制 ——以独龙江乡草果产业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郭景福1,黄江2(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学院).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望超凡(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行政嵌入与农村社会自治能力再造 ——基于对浙江宋村的个案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王文光1,胡明2,马宜果1(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研究论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树训(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论生物多样性损害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 ——以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为分析对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钱东晓(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视域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多维考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何修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及其演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雪梅(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崇生意识 ——湘西苗族接龙舞意蕴的“所指”[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韩美群,何晓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院).项目进村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善治的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利益再分配的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儒,张艺伟(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生观叙事的方法特征与实践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郑凯心(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补强正当防卫的证明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胡晓映,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整合性溢出:老年人自养秩序的一种解释 ——基于豫、鄂、湘三省的田野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吴嘉莘,杨红娟(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影响研究 ——基于准自然实验数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冯玉莹(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郑泽宇,陈德敏(重庆大学法学院).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利国(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的行动逻辑与耦合机制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郭永平,行晓荣(山西大学文学院).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朱战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村庄分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冯月季(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元符号机制、挑战与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孟皓,王毅杰(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灵安养:具身视域下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实践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朱金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空间层化”与秩序重塑:边疆治理的空间意象与逻辑机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廖林燕(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普洱澜沧拜年仪式现代转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徐黎丽,于洁茹(兰州大学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论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唐俊1,2,徐祖祥1(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空间表征与象征秩序: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单鑫1,张放2(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融贯中外: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建构四维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后现代之后:新社会史回归社会科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孙海芳(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被面与哈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帛礼”认同与民俗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