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中华文化研究院).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实践——论饶宗颐古史研究的贡献[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鲍有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经史之间: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论[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本性和人的阶级性[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坚持和发展立足于历史实际的阶级分析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王广(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历史研究杂志社).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科学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夏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阶级分析是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取径[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多重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史学科主体性问题的再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成运楼(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三史”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在唐代的重塑[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邓哲远(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宗教学系).尼日利亚伊巴丹历史学派再思考——以阿拉伯文手稿的收集与研究为视角[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刘颖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个体记忆史料价值的批判及其局限——以纳粹大屠杀史学家希尔伯格为中心[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杨崧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加里·纳什与美国激进主义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3期
-
张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研究——基于美国实践的省思[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宁腾飞(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刘泽华史学方法论的构建[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曹峰毓1,后黎2(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论肯尼思·翁伍卡·迪凯在非洲史研究中的贡献[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程美宝(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国别思维与区域视角[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祝湘辉1,李晨阳2(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缅甸研究院;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视野下的中国东南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廖靖靖(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医疾与志文:唐代妇女史研究的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胡祥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朝法史研究中的多元论及其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李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全球中世纪”概念的理论建构及其批判性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吴小安(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试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路径选择与专业书写[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顾銮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西方中心论”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曹清波(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典范——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屈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再论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嬗变[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
张一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近代德国史学的“南北之分”:以兰克和施洛塞尔的世界史书写为例[J].史学理论研究,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