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程伟瀚,许加彪(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众怒”:问题界定、发生机制和治理路径[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郭晴1,杨茜2(浙大城市学院;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体育报道中争议性事件修辞策略研究[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李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空间审美转向 ——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的考察[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张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学术权力视域下新闻学院院长的职业养成研究[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方兴东1,2,钟祥铭3(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基于TES框架透视平台社会影响与治理路径[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陈颖艳1,陈力丹2(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报各种广告都能广泛传播” ——论马克思《新莱茵报》的广告特色[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李文冰(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政产学研协同培养传媒人才的资源互动共享:阻滞与疏通[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杨彩霞1,张邦卫1,章周炎2(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浙江传媒学院人事处).“四重逻辑”视角下传媒类高校学科布局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陈力丹1,何渊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23号[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中国主流纪录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治理”学术论坛成功举办[J].未来传播,2022,第3期
  • 强月新,杨雨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格化: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传播策略创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李茂华(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主体、表征、交互:人类信息传播的认知动力机制考察[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陈旭光,薛精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新论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李秋霖1,卜彦芳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认同、控制与交换: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的生成路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高芳芳,林心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围绕在线问诊的舆论焦点与网络情绪研究 ——基于微博舆情的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吴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的跨媒介方法论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王天根,林娜(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中现新闻”: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的两重性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何志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从技术工具到行动者:广告智能传播的伦理主体再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蒋建国1,朱慧2(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消费时代劳模文化价值认同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程丽红,刘威(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前(1616-1644)新闻传播史史料整理:范畴与意义[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陈佳沁(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游戏陪玩师的赛博格化情感劳动与主体性疏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程曼丽1,2,赵晓航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共产国际的国际传播理念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李玥阳(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想象力消费:电影工业美学的延伸[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倪延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尚书》的新闻传播史料特征及其价值 ——兼及中国新闻传播史料发展历程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