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长春1,冯耀云2,晋腾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人的全面发展与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高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基本要求与理想模式 ——基于三则改判案件的经验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黄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丛皞,王雨晴(吉林大学文学院).异域资源的接受与先锋文学的发生 ——以余华20世纪80年代写作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马军海,胡海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刘建欣1,张含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论毛晋《六十种曲》的“立言”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刘静涵(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郭永虎,安鑫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美国国会涉华经贸立法及其影响(2019-2021)[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白旭晨1,张志勇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链接与重构:微信家长群在家校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媒介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张丽1,涂年根2(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表述·符号·话语 ——巴赫金表述诗学中的言语行为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黄颖利1,张莹1,2,栾恩熙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吉林省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吕增艳1,王宇2(通化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略论情感叙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丁卓,孟庆枢(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日本沉没》中科技解说的三重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庄唯1,2,周荣庭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互观”视域下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郗厚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涛(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认同: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范彬(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认知、价值、实践——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鞠晶(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网络空间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为个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孙成1,任志锋2(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国外学校价值观教育课程及其实施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天籽1,2,陆铭俊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城市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宝予,高地(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力量及其协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穆艳杰,马德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鲍乃源1,李美琳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高校智慧教学推进模型(M-PERT)构建与验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畅(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份杂志的历史使命:关于《新小说》基本事实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林柱1,周小兵2,郝伟3(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集合量词二语习得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苏宏斌(浙江大学文学院).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以李泽厚的“积淀说”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栾宇,刘峄(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三位一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理路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王娇,柏路(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秦曰龙(吉林大学文学院).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接触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