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秀博1,2,张婉莹3,张建强4,罗聪5(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本溪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辽宁省气象学会).辽宁电线覆冰日数气候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刘伟1,2,孙玉稳3,4,谢祥永5,孙啸申4,赵志军4,黄毅4(石家庄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邯郸市气象局).河北省冬季低槽冷锋层状云结构特征和可播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甘璐,郭金兰,雷蕾,邢楠(北京市气象台).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弱降水天气成因[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孙艳云,苗传海,丛郁,王若男,侯畅,韩莹,李琳,肖楠舒(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人工冻土观测的冻点对应的土壤温度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李艳兰1,金龙1,史旭明2,陈丹3(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广西台风灾害评估模型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卢盛栋1,李军霞1,李芬1,赵俊杰1,靳泽辉2,李莹3,刘潇1(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五台山气象站;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17—2019年太原南部城区夏季O3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董琪如1,2,邱晓滨1,2,王莹3,王泽林4,李季5,梁绵6(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津市气象台;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陕西省气象台).循环同化雷达资料对一次飑线系统临近预报的改进作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3期
-
张思瑶1,赵超1,隋东1,张菁1,王学涛2(沈阳市气象局;东北大学).风电场流场特性及风机布局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余迪1,2,段丽君1,2,温婷婷1,2,申红艳1,2,汪青春1,2,李红梅1,2(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雨季特征及其对气候增暖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周士茹1,宋金妹2,陆倩1,郭鸿鸣2,赵玉广3,高艳春1(承德市气象局;秦皇岛市气象局;河北省环境气象中心).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田磊1,2,3,桑建人1,2,3,姚展予2,4,常倬林1,2,3,舒志亮1,2,3,曹宁1,2,3(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于Ka波段云雷达的六盘山顶云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张晶,姚文,陈海涛,何晓东,张运芝,李黎,赵晓川(营口市气象局).渤海北部东岸海风锋活动及其触发对流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支星1,2,谈建国3,2,孙兰东3,2(上海市气象局科技处;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气候中心).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高空温度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于杰1,2,李玉鹏1,2,苏丽欣1,2,邵祺多1,2,李尚锋1,2,丁立1,2,高枞亭1,2,安林昌3(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2019年1月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李京校,霍沛东,符琳,俞勇佩,张宇龙,李秀文(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古建筑雷电灾害及防雷技术研究综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王芃1,谈建国2,束炯1,彭杰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基于数据窗口标准差的边界层高度反演方法 ——以上海市为例[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赵洁云,龙步菊,袁维颖,刘思妤,李柯尧(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基于气温和体感温度的中国南方地区供暖必要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汪晨,毛程燕,龚理卿,王健疆(衢州市气象局).1951—2018年衢州市椪柑采摘期连阴雨天气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林小红1,2,蔡义勇3,韩美2,郭弘2,刘通易2(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双台风“纳沙”和“海棠”登陆后强度变化成因及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李宇凡1,徐士琦1,袭祝香2,邱译萱1,姜忠宝1(吉林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台).吉林省盛夏降水季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温华洋1,朱华亮1,刘壮2,孔芹芹1,马文周2,陈凤娇1(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于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安徽省年最大风速均一性检验[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王秀萍1,李红斌2,张靖萱3(大连市气象台;大连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沈阳市气象服务中心).2018年7月大连地区异常少雨天气大气环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2期
-
崔雪东,张卫斌(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2007—2017年浙江省雷暴路径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
陈树成,李晓波,崔明,王彦(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不同天气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误差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
杨景泰1,隋玉秀1,肖剑2,王丽娜1,常慧琳1,邬晓冬1,王岩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空军航空大学).大连地区ECMWF细网格10 m风场与观测实况对比与检验[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
李丽光1,李晓岚1,赵梓淇1,王宏博1,沈历都2,王扬锋1,刘宁微1,马雁军1(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沈阳近地层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
曲学斌1,王彦平1,杨淑香1,宋海清2,赵岳冀1,邹晓华3(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2014—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干雷电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
崔妍1,敖雪1,曹经福2,周晓宇1,李明财2,赵春雨1,刘鸣彦1,林蓉1(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典型城市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