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佳,方兴(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00后”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与政策改进[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王慧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青年返乡创业的路径选择和归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陶自祥(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乡村振兴与农村青年群体类型的价值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叶穗冰(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中国青年:从“垂直集体主义”者到“水平集体主义”者[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温欣(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装富产业链”现象的另类正义实践 ——“上海名媛群”的空间社会学观察[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牛天,孙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平台介入下的情绪劳动:L平台青年团操教练的实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马君谦(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新入职教师离职的自我民族志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董海军1,杨少曼2(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高校意识形态认同版图及群体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霍彦翔1,刘佳2(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国家方案”到“微观方案”:五四时期陈望道青年思想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冯帅帅1,姜凤姝2(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身份溢出、责任下沉与青年女职工从业困境[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周巍1,谭杰2,朱展仪3(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广东省团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三失”青少年的资本缺失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胡德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盲青”的生成与演进 ——强国背景下青年“迷茫式积极”现象的思考与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叶枫(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基于语言文本教学的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张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安全与人权:价值困境下的儿童兵难民地位[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杨菁,张钱奇(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初期刊物《先驱》中的青年宣传动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张庆梅1,黄海光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从兴趣、技艺到地摊:青年“手作族”的身体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当代青年研究》编辑部).欢迎投稿及订阅[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3期
  • 任晶惠1,余雅风2(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中心).论推进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江凌,强陆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及其群体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王茹1,朱秋2(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商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温旭1,倪黎2(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张宇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获取、整合与疏解: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影响因素及满足形态[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赵铮(上海电力大学宣传部).网络直播视域中大学生价值关系的认知与重构[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史秋霞,王开庆(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做好父母:家长主义浪潮下的教养困境 ——基于畅销杂志读者来信的文本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石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家庭经营策略下的农村年轻女性家庭权力与角色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包蕾萍1,邱天敏2(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80 后”“90 后”的偶像选择: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与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陈建新1,郭佩文2(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院).澳门青少年性教育的效果及优化路径 ——基于性相关行为形成机制的多群组结构模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李凌鸥1,苏敏2(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青年社会组织公共危机差异化响应模式及其生成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 卢幸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反思“始终局外人”:伯明翰学派青年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论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1,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