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岩本通弥,赵杨(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以东亚的“共同协作”为视角[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康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葛希芝,陈建1,王文娟2(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民间意识形态:女人与男人[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马丹丹,葛希芝,李媛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作为视角的性别与作为秩序基础的性别 ——葛希芝的女性民俗学访谈[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户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如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赫尔曼·鲍辛格给实践民俗学带来的理论启迪[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秦文硕.《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拓展民俗研究新视角[J].民俗研究,2022,第3期
  •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到网络民族志 ——当代神话研究方法探索30年[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王廷信(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孟根达来,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游牧的想象与演绎:对内蒙古一敖包祭祀仪式的深描[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萧放1,席辉1,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风习的在地化 ——方俗的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宝卷总目提要”之编撰思路与地方性实践 ——以常熟宝卷为例[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吴玟瑾,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礼俗互动视野下古史传说中配角的留存机制 ——以不肖子丹朱为例[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张萌萌,曹虹(南京大学文学院).庙学之间:论唐代孔庙碑的时空结构[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梁奇,陈钰琳(上海大学文学院).伊藤清司对《山海经》神怪的民俗诠释[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刘宗迪,蒋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禹都阳城”传说考[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刘芹利1,杜博思2(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田野新方法 ——利用社交媒体外包“生牛贸易”口述史的一种尝试[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刘全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代“解祠”黄帝的仪式与“枭羹”习俗的形成[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乱世下的乡村世界和无法挣脱的梦魇 ——影印稿本《退想斋日记》弁言[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杜鹏跃(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齐鲁民俗体育的发展流变与传承特点[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张伯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作人的民俗书写[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李媛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探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J].民俗研究,2022,第2期
  • 李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J].民俗研究,2022,第1期
  • 张俊峰,李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北方有江南:一项景观史的研究[J].民俗研究,2022,第1期
  • 程梦稷(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顾颉刚吴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民俗研究,2022,第1期
  • 罗士泂(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类学如何研究道路? ——道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民俗研究,2022,第1期
  • 覃延佳(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同种”与他邦之间:杨成志对越南民俗的考察及其方法论启示[J].民俗研究,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