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岑茨·赫迪格(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论电影作为技术的意义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李智1,阚颖2(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产权法治研究中心).智能投顾模式下信义义务的冲击与重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中外关系史才是真正的世界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顾銮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补缺、汲取、提升:关于中外关系史学科构建的一些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厂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荣新江1,顾銮斋2,李安山,李雪涛3,陈佳荣4,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香港龄记出版公司;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笔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秦燕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唐规宋模:围绕耶律楚材香学知识的文化史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董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从“培育接受”到“创造连接”:数字时代的电视文化转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李安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史料为重中之重 ——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点体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陈佳荣(香港龄记出版公司).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四十载所见所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丝绸之路研究热与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赫迪格.....温岑茨,张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论电影作为技术的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3期
-
冯志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张玉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从组织推动到亮相共产国际舞台 ——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周中之(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治思维下当代中国慈善组织的治理和监督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蒋晖(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耻”的哀悼:大屠杀叙事与后殖民写作的伦理转向 ——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说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陈金钊,吴冬兴(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民法典》阐释的“体系”依据及其限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世界文学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熊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创新团队).《长恨歌》文本的现代阐释和世界文学价值重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一个被遗忘的中共建党重要纪念地 ——关于上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地址的考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亚历山大·潘佐夫(美国首都大学).张太雷与布尔什维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娄晓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日知识分子与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观的勃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尹岩(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哲学系).信息时代个体认同的哲学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梁晓波(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美国国防语言能力人工智能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付海莲1,邱耕田2(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心理学进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波兰电影及其人才模式研究 ——洛兹国立电影学院的发展史、电影贡献及其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
-
徐海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劳动的困境、逻辑及实现路径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1期
-
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人机融合情境下媒介智能机器生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