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徐松如(上海师范大学).抗战时期徽州社会环境变动与区域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刘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焦虑及其破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朱从庆(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NBA的全球推广与中国职业篮球的应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焦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民粹主义与美国进步主义外交的兴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舒1,2,凌鹊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发展理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陈旭光,李典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技术美学、艺术形态与“游生代”思维 ——论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刘蓓(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法学研究所).智能社会中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关系论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世界文学的谱系:一个语言地理学的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立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谜题电影的游戏沉浸体验与“想象力消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李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是利益均衡之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郑小伟(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权利原则 ——解答“马克思与正义”难题的锁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乔国强(英国诺丁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世界文学谱系研究:一种阐释性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婷婷(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民健康观的发展——以话语分析为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罗小凤(扬州大学文学院).“雅言”传统的再发现与“新雅言”的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孙青(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历史学系).以话演学:清末中西书籍的白话转写及近代知识下渗新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异化劳动到实践自由:劳动自由得以可能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段宏磊(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人工智能搜索服务的演化风险与法律规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李建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媒学院).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哲学与法政学院).论教育友爱[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卓睿1,周荣胜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相恋”中的相悖:《诗人之恋》的诗乐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李仁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乡村中的文本流通与文本知识的传播 ——对19世纪闽东山区陈氏家族藏书的初步观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简圣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基本范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张正光(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跃迁的四重维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魏屹东(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人工智能的情境觉知:一种“在线”适应性表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郭勇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身体美学视域中的审美与认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维意(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马克思劳动现代性的系统批判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推进东方外交史研究的他山之石 ——重新审视近代以来日本的东亚史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陈奉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东方外交史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的再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王立(渤海大学文学院).明清水灾旱灾、树木植被书写及神物观念 ——关于生态救灾、赈济实效性的文化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