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倩倩1,张京朋2,赵天保3,李建华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陈训来1,2,刘军2,郑群峰1,2,李旭涛3,刘佳1,2,姬喜洋3,陈元昭1,2,叶允明3(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基于卷积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临近预报方法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何静,范广洲,张永莉,赖欣(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季风与非季风区极端降水特征对比[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焦文慧,张勃,马彬,崔艳强,邢立亭,王晓丹,黄浩(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近58年华北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袁潮1,2,王式功1,马湘宜2,杨磊3,陈丽楠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2019年7月3日开原龙卷形成环境背景及机理探究[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刘兆晨1,2,杨梅学1,万国宁1,程立真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型卫星降水产品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分析——以SWAT模型为例[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马丽云1,饶建2,1,孙晓娟2,1,朱素行3,施春华2,1,陈长胜4,郭栋2,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蒙古高压和极涡中期过程对2010年疆北持续性降雪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张弛1,沈新勇1,2,张玲1,郭春燕3,李小凡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次寒潮过程中冷堆增强的动力原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张蔚然1,吴翀1,刘黎平1,张羽2,包晓军3,黄辉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气象台;珠海纳睿达科技有限公司).双偏振相控阵雷达与业务雷达的定量对比及观测精度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杨小菊1,武发思1,2,徐瑞红1,贺东鹏1,张国彬1,康世昌3,李潮流4,汪万福1,3,2(敦煌研究院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来源解析[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韩海涛,王雅萍,张瑾(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中国西北地区台站迁移对气候资料均一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徐洪亮,常娟,郭林茂,孙文军(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热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蔡林彤1,方雪薇1,吕世华1,2,3,张宇1,李照国3,张少波1,赖欣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部冻融强度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金妍1,李国平1,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爬流和绕流对山地突发性暴雨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陈说1,2,3,4,叶涛1,3,4,刘苇航1,3,4,王爱慧5(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EX-GDDP和CMIP5对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象场历史和未来模拟的评估与偏差校正[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韩子霏1,隆霄1,王思懿1,魏倩1,陈晓燕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中心气象台).不同初始场对一次西北地区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庞轶舒1,2,秦宁生1,罗玉2,王春学2,周斌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气候中心).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年际振荡对长江上游径流量多寡的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徐小红,余兴,朱延年,戴进,董自鹏(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溶胶对中国中纬度夏季低层风速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孙鹏飞1,2,范广洲1,曲哲1,2,刘星光3,王寅钧4,袁潮1,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小兴安岭近地层湍流能谱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何萍1,王盼1,李矜霄2,刘树华3(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云南高原昆明市旱涝急转特征及其城市化响应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魏建宁,张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亚非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位置及动能异常对中国华北盛夏年代际干旱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2期
-
陈豫英1,2,3,苏洋1,2,3,杨银1,2,3,张肃诏1,2,3,杨婧1,2,3(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台).贺兰山东麓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盛丹睿1,2,温小虎1,冯起1,武君3,司建华1,吴敏1,2,张传奇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鲁东大学;辽宁华一环境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2018年春季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大气质量与健康风险评价[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张雅乐,俞小鼎(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黄河气旋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孙靖1,程光光1,2,黄小玉1(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中国地面气象要素格点融合业务产品检验[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罗伦1,2,旦增3,朱立平1,4,张宏波5(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藏东南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任雪塬1,张强1,2,岳平1,2,杨金虎2,闫昕旸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北方四类典型下垫面能量分配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杜泽玉1,2,曹富强3,杨荣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基于CRU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
黄浩1,张勃1,马尚谦1,黄涛2,马彬1,崔艳强1,王晓丹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季节极端气温指数变化与环流影响[J].高原气象,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