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徐渊1,闵锦忠1,庄潇然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气象台).基于对流尺度集合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3期
  • 刘维成,沙宏娥,肖玮,苟尚,王基鑫,张伟(兰州中心气象台).基于地理地形因子动态调整的复杂地形区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技术[J].高原气象,2022,第3期
  • 张一然1,文小航1,罗斯琼2,李茂善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近20年若尔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赵慧芳1,2,曹晓云1,2(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防灾救灾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罗斯琼1,李红梅2,马迪1,李文静1,3,王景元1,3,谭晓晴1,3,董晴雪1,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冻土-植被相互作用及气候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谭晓晴1,2,罗斯琼1,舒乐乐1,李晓旭3,王景元1,2,曾礼1,2,董晴雪4,陈自航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温度预估研究综述[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冯晓莉1,李红梅1,罗斯琼2,白文蓉3,温婷婷1(青海省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61-2020年三江源地区季节性冻土冻融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李红梅1,颜亮东2,温婷婷1,冯晓莉1(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评估[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王秀英,周秉荣,陈奇,李甫,权晨(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湿地植被耗水规律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胡桃1,吕世华1,2,常燕3,杨明鑫1,罗江鑫1,程新巧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阿坝县气象局).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的分析预估[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李生辰1,2,张青梅3,沈晓燕1,马海超3,张海宏1,马琼3(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台).青海高原暴雨的形成条件与基本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雷显辉,宋敏红,张少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指数与中国东部降水分布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朱平1,肖建设2(青海省气象台;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葵花-8卫星监测预警特征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张青梅1,李生辰2,苏永玲1,沈晓燕2,胡垚1(青海省气象台;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高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天气学概念模型[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董晴雪1,2,罗斯琼2,文小航1,王景元2,3,李文静2,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近60年来藏东南降水变化及其对土壤温度与冻融过程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陈自航1,2,罗斯琼1,王景元1,2,谭晓晴1,2,董晴雪3,晋伟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同初始值对三江源西大滩站多年冻土水热过程模拟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胥朋飞1,吕世华1,2,马翠丽3,徐悦1,罗江鑫1,黄一鸣4,寇宇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市气象局;湖南衡山县气象局;吉林图们市气象局).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冻融过程参数化的改进与检验[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曾钰婷1,张宇2,王煕曌2,郝倚天1(中国民用航空局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4年夏季一次那曲强降水的诊断分析和水汽来源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陶星宇1,吕世华1,2,刘宜纲1,罗江鑫1,徐悦1,程攀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土壤砾石对能量水分输送的观测与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程攀1,2,吕世华1,3,孙虹雨1,4,罗江鑫1,徐悦1,陶星宇1,张燕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气象台;四川省凉山州气象局).土壤砾石参数化对一次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刘义花1,2,李红梅1,2,申红艳1,2,刘绿柳3,任德山4,李金海5(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格尔木市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台).三江源地区降雪量演变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杨显玉1,2,吕雅琼1,3,文军1,2,孟宪红2,任鑫冰1,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三江源区域夏季降水异常的水汽输送及源地特征的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姜琪1,罗斯琼2,李明3(武汉市黄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气象局).不同初始场及陆面方案对青藏高原中东部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王梓月1,2,罗斯琼1,李文静3,王景元1,2,陈自航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甘肃省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青藏高原东部多、少雪年地表能量和水分特征对比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2期
  • 杨耀先1,2,胡泽勇1,2,路富全1,2,3,蔡英1,于海鹏1,2,郭瑞霞1,2,付春伟1,2,3,樊威伟1,2,3,吴笛1,2,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青藏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 卢珊1,2,3,4,胡泽勇1,3,付春伟1,3,4,樊威伟1,3,4,吴笛1,3,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土高原夏季极端降水及其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 王美月1,王磊1,2,李谢辉1,2,王春远3,王翔跃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庄河市气象局).三江源地区暴雨的水汽输送源地及路径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 武月月1,文军1,王作亮2,贾东于3,刘闻慧1,蒋雨芹1,陆宣承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黄河源高寒草原下垫面土壤冻融过程中陆-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 刘闻慧1,文军1,陈金雷2,王作亮3,陆宣承1,武月月1,蒋雨芹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关键参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 丁旭1,赖欣2,范广洲2(中国民用航空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