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梁1,2,许竹霞1,孙林花1,孔小怡1,乔雅敏3(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大学;甘肃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基于负载均衡的数据库集群对气象数据的共享服务[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孙卓,李江波,曾健刚(河北省气象台).基于MICAPS3.2的灾害性天气个例库与预报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王一颉,赵桂香(山西省气象台).一次MCC转MCV过程中动热力结构特征演变的诊断[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张强1,2,刘维成3(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的质量和效益[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李玲萍1,胡丽莉1,刘维成2,李岩瑛1,梁红霞1(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张华明1,赵桂香2,刘耀龙3,李芬4,逯曦5(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山西省气象台;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太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特征及影响因子[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郑飒飒1,2,刘东升1,2,邹勇3,余芳1,2(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凉山州气象局).西昌一次降雹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李莹,朱凌云,张逢生,郭伟(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夏季近地面O3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孟鑫1,张瑜2,李慧琳1,白华1,高松影1,宋丽丽1(辽宁省丹东市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异常特征及其与AO的联系[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杜言霞1,刘光普2,邱光敏3,吴勇凯1(福建省泉州市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省武平县气象局).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去除方法的比较[J].干旱气象,2017,第3期
-
李耀辉1,周广胜2,3,袁星4,张宏升5,姚玉璧1,封国林6,王润元1,郭铌1,张存杰6,张强7,侯威4,黄建平8,王澄海8,申双和9,李明星4,张志强7,王劲松1,张铁军1,段海霞1,张宇1,张凯1,岳平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项目概述与主要进展[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张连成1,胡列群2,李帅1,王燕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新疆富蕴县气象局).基于GIS 的新疆地区两种气温插值方法对比研究[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成丹,陈正洪(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宜昌市区暴雨雨型的演变特征[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张凯1,王润元1,王鹤龄1,赵鸿1,齐月1,赵福年1,陈斐1,雷俊2(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CO2 浓度升高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唐佳,姚蓉,王晓雷,唐明晖,周长青(湖南省气象台).2015 年春季湖南两次混合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王若瑜1,谭云廷2,程炳岩1,郭渠1(重庆市气候中心;重庆市丰都县气象局).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三峡库区降水变化模拟与预估[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甘璐,郭文利,邓长菊(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地区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田霖1,2,孟凡浩1,2,刘铁1,包安明1,巴乌龙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典型山区CFSR 降水数据的偏差校正方法研究——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闫慧,赵桂香,董春卿,王洪霞,李娟(山西省气象台).集合预报方法在山西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试验[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孙晶1,2,史月琴1,2,蔡兆鑫3,蔡淼1,2,周毓荃1,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一次低涡气旋云系宏微观结构和降水预报的检验[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杜一博1,张强1,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杨磊1,蒋大凯1,王瀛1,才奎志1,孙丽2,杨雪1,曹世腾1(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8·16”辽宁特大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王闪闪,王素萍,冯建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2016 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慕丹1,李跃清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涡统计特征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赖珍权1,罗静2,农孟松1,翟丽萍1,刘日胜1(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安徽省气象台).2013 年春季广西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比[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米瑞芝1,牛法宝2,向影3,杨素雨2,琚建华4(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云南省气象台;云南省昭通市气象台;云南省气象局).MJO 影响下2016 年云南首场强降水过程的成因[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索春男1,2,田红瑛1,闫春旺2,雒佳丽1(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局).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
马锋敏1,章毅之1,黄彩婷1,唐振飞2,谢佳杏1(江西省气候中心;福建省气候中心).2015 年6 月江西强降水的环流背景及与MJO 的可能联系[J].干旱气象,2017,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