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何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徐勇(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与现代诗人主体的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王春林(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那个沉浮于时代与社会中的乡村世界 ——关于梁鸿长篇非虚构文学《梁庄十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刘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西藏民族大学).评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宋夜雨(山东大学文学院).“后五四”的鲁迅与《野草》的写作缘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方邦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信的“意义”与感伤的转化 ——《两地书》的文体问题及其与相关文本的对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张国钰(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个“现代”中国诗人的“自我”与“抒情” ——穆旦“新的抒情”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张一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 ——纪念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刘祎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修史、地方经验与全球视野 ——“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7期
  • 刘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痛感的消失与恢复※ ——以《阿Q正传》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廖久明(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论日本“二二六”事件对郭沫若的影响※ ——以考证郭沫若致《宇宙风》五函的写作时间为基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叶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生死场》版本与修改考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唐文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民族-人民”诗人的生成※ ——马克思主义视野与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屈原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黄彦伟(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1933)内部生态及其中笔名考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晏杰雄,刘敏(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史”“论”结合:近距离“新”文学批评史范式的建构※ ——欧阳友权《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姚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五十年间:“炼钢熔铁”化成“绕指柔”※ ——由生活史、演出与批评史谈《北京人》的修改[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金传胜(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叶圣陶佚文八篇识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张广海,郭圣钰(浙江大学中文系).知识阶级往哪里去?※ ——鲁迅小说《铸剑》的阶级革命隐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尚晓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 ——一种思想史的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汪晓慧(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先锋·异托邦·后人类:中国科幻文学的“可见”与“不可见” ——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黄云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欧洲汉学中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端※ ——传教士文宝峰的《新文学运动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刘安琪(复旦大学中文系).断裂的“桥” ——曹禺话剧《桥》的未完成及其困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秦刚(北京外国语大学).《古东多万》转载《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始末 ——佐藤春夫主编杂志的鲁迅推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王雪(中国现代文学馆).钱锺书短篇小说《纪念》的修订本初刊及其他 ——钱锺书致吴福辉书信四通释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6期
  • 李浴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刍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第5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