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铮,谈树成,唐珉,李婉婷,张爱萍,何小虎(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鲁海峰,张平松,刘启蒙(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线上高质量教学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张立军(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 ——以“地层学基础与前沿”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沈文超,周倩羽,赵巧静,刘剑,温来福,郭文牧,孙鹏飞,刘波(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煤地质学”实验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刘强虎,朱红涛,周江羽,杨香华,王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陈旭,王伦澈,宋小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工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李华,何幼斌,罗进雄,胡忠贵,胡光明,高达,韩登林,胡九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沉积岩石学”课程育人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李爱荣1,2,马芳平3,2,尹帅1,2,王铭显1,2,吴颖1,2,张娟1,2(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张立强1,2,严一鸣1,2,孙廷彬3,2,林腊梅1,2,李红南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刘华,蒋有录,刘可禹,曲江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探索 ——以“高等石油地质学”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郗兆栋,唐书恒,张松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及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魏智如(地质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高校教材编写与出版中的法律问题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王静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通过“文献综述课”增强文科研究生研究力的实践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2期
-
蒋芸1,肖万2,赵长春1,张建增3,王亚芳1,董爱国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事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 运行与管理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肖小丹,马海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持续发力路径[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高志前1,2,李治平2,赖枫鹏2,卫端2,张元福2,陶树2,唐玄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碳储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模式探索与发展方向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褚海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双一流”建设中实践创新型地质类人才培养探索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朱韧之1,2,秦江锋1,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背景下“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李传辉,邹长春,刘国峰,肖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地球物理勘探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吴浩1,林杨1,周文纳1,王晔2(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长安大学教务处).“石油地质学”课程德融知识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郭兵兵,吴金刚,张瑞林,郭军杰,荆永滨,刘闯(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马雷1,钱家忠1,陈陆望1,张瑞钢2,邓亚平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基于慕课理念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任佳1,郑志远2,高华2,李传涛2,刘昊2,黄昊翀2,董爱国2,张自力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构建与实践 ——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巨鹏(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基于个人层面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向芳,李凤杰,蒋龙,王俊,苏中堂,杨文光(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双一流”背景下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夏世强(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高等院校线上教育教学及质量保障情况调研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田景春,文华国,梁庆韶,张翔,李凤杰,林小兵,陈安清,胡作维(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新时代沉积地质学高质量研究生教材知识体系 构建及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石文杰,李艳军,谭俊,魏俊浩,付乐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三维可视化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及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
李智勇,赵素涛,陈丽霞,袁晏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金钉子”在地质实践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