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婧媛(陕西师范大学).吐蕃王统书写的流变[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何威,陆凝(河南大学).明代河湟土司国家认同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晗冰(中央民族大学).从单一到多元:对俄贸易群体社会网络的实践与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江凡(中山大学).开放与联通:一个民族志个案中的畲族社区地方性的消解 ——以婚姻变迁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韬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传统政治文化语境下当代农村基层调解多重性叠加与联动之治[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新赞(北京工商大学).高原批评家肖像 ——祁发慧著《族裔、地方与话语》评介[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喆(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试论斯大林民族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回响[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穆特拜尔·库热西(中央民族大学).“被定位”的艺术:展演空间中的民间音乐 ——基于哈密市非遗中心展演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族群边界的消融与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毛春合(青海民族大学).新加坡国家治理的内在机制及其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梁旺兵,易义湘(西北师范大学).民族社区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王佳果1,2,许宪隆1(中南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困惑中前行: 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之争与反思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谢圣庚1,张继焦2,张嘉熙2(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中国“双结构” 发展模式从站起来到站稳:与“西方中心观” 和“中国中心观” 的对话[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王焯(辽宁社会科学院).企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范式和学术意义 ——再论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刘小珉1,刘诗谣2(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研究: 回顾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两个共同体理念视域下的去极端化工作 ——论极端主义对伊斯兰教的曲解及相关应对[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王启辉1,2,程国斌2(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危机境遇下生命伦理学的阐释与回应[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孙九霞,罗意林(中山大学).旅游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理论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罗康隆1,吴寒婵2,戴宇2(吉首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生态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学科背景与理论方法[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周妮(云南大学).清代湖南“苗疆” 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以雍正《硃批奏折》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宋培军(中国历史研究院).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之核心概念界定、百年历史阐释与长时段理论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王刚(青海民族大学).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嵌入国家社会治理之基本途径 ——以青藏地区现实运作为切入点[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神教”从哪里来? ——从一神教起源的四种理论看一神教的要素、逻辑与信息[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张咏,黄静,李志花(中央民族大学).科学还是诗学: 当代国内宗教民族志的研究与反思[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石春霞,关丙胜(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军马场分布的时空特质[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杜靖(青岛大学).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智慧[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武沐,赵洁(兰州大学).铸牢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 ——以明清洮州地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常宝(内蒙古师范大学).近代“民族” 叙事的中华民族社会史写作趋向 ——兼论民国时期王桐龄等人之四部《中国民族史》[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复初汉文著述主旨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
关祎(中国艺术研究院).西方和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交流[J].青海民族研究,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