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叶潇潇1,游景皓2,宋金宝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物理海洋与遥感研究所;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造波条件对内孤立波发展影响的直接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唐晓雯1,范美华1,王超峰1,廖智1,李鹏1,徐年军2,3,4,5,王健鑫1(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宁波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外源CaCl2调控浒苔(Ulva prolifera)高温逆境的比较转录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王志超1,施青松1,李兴2,李卫平1,杨文焕1,于玲红1(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节水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定常风场和吞吐流对乌梁素海流场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骆启豪1,2,王卫军1,3,4,倪乐海5,景福涛5,许贺4,李赞3,李彬3,6,杨建敏1,3,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鲁东大学农学院;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烟台海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四种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王晓婷1,黄健1,刘云2,3,4,宋书群2,3,4,李才文2,3,4(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不同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生长、孢囊形成和生源要素组成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张莹莹,吕燕,宣雯燕,张小倩,徐年军,孙雪(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对逆境胁迫的响应[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李菁菁1,2,张旨轩1,3,王子言1,3,刘岩1,3,霍春恒1,3,石秋月1,2,陈菊1,2,韩姣姣1,3,苏秀榕1,3(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鱼油和鱼白调控肠道菌群结构作用[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李晨1,亓鲁1,孔令锋1,2,李琪1,2(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中国近海豆滨螺属Peasiella(腹足纲, 滨螺科)两物种的分类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项羽,王亚松,肖文杰,韩露露,许云平(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阿塔卡马海沟深渊和非深渊站位的沉积脂肪酸对比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赵昕1,陈宏威1,李文朋1,李芯芯1,2,3(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阿塔卡马海沟表层水颗粒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时空变化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刘秀青1,张杰1,2,杨俊钢1,曹蕾2(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遥测技术创新中心).基于卫星测高与卫星测温的表层流产品生成方法应用评估[J].海洋与湖沼,2021,第3期
  • 陈楠生1,2,3,崔宗梅1,2,3,4,徐青1,2,3,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四): 长江口[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陈楠生1,2,3,陈阳1,2,3,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二): 东海[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徐奎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陈楠生1,2,3,张梦佳1,2,3,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三): 南海[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陈楠生1,2,3,黄海龙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 渤海[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张琳琳1,2,3,4,李勇男1,2,3,翁洁羊1,4,李杰1,4,王月1,4,李倩1,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动物适应性演化与多样性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刘静1,2,肖永双1,2(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印太交汇区海洋鱼类多样性格局与演化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孙晓霞1,2,3,4,郭术津1,2,5,3,刘梦坛1,2,5,3,李海波2,5,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印太交汇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徐兆凯1,2,3,4,张骞月1,5,常凤鸣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纪黑潮源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杨进宇,汤锦铭,郭香会,高树基(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中国边缘海氮循环过程和源汇格局——以南海为例[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张武昌1,2,3,赵苑1,2,3,董逸1,2,3,李海波1,2,3,赵丽1,2,3,肖天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上层海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胡自民1,2,杜玉群1,3,梁延硕1,3,钟凯乐1,3,张杰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植物谱系地理模式与遗传连通性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徐兆凯1,2,3,4,孙天琪1,5,常凤鸣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澳大利亚古季风演化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海洋生物生产力效应[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张琳琳1,2,3,4,翁洁羊1,4,李倩1,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多毛类动物的再生演化[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刘建国1,2,3,刘洋1,3,王海艳1,3,庞通1,2,3,肖永双1,2,3,杨娜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分类与演化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诞生过程、新资源发掘与高值利用[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 王敏晓1,2,3,4,李超伦1,2,3,4,5,李梦娜1,2,3,4,5,钟兆山1,3,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双壳纲共生体系互作机制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2021,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