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浩1,2,周文1,汪小康1,李山山1,王婧羽1,王晓芳1,胡泊1(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苏爱芳1,2,席乐1,2,吕晓娜1,2,崔丽曼1,2,张宁1,2(中国气象局(河南)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蔡芗宁1,陈涛1,2,3,谌芸1,2,3,符娇兰1,2,胡宁1,2(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对流层高层冷涡对“21·7”河南持续性极端暴雨影响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王孝慈,李双君,孟英杰(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马博源1,2,唐世浩2,胡菊旸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2H大气可降水产品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检验与应用[J].气象,2022,第5期
-
黄美金1,2,俞小鼎3,林文4,李婷婷2,苏志重5,冯晋勤1(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厦门市气象台).福建沿海冷锋前暖区和季风槽大暴雨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J].气象,2022,第5期
-
李秋阳1,王成刚1,王旻燕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加密探空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的影响[J].气象,2022,第5期
-
李星敏1,2,董自鹏1,2,赵奎锋3,陈闯1,2,彭艳1,2(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台).不同霾识别方法对陕西霾判识的影响[J].气象,2022,第5期
-
汤兴芝1,俞小鼎2,熊秋芬2,王秀明2,王文玉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鄂西南冬末一次罕见的强冰雹过程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王璠,张峰,符娇兰(国家气象中心).2022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22,第5期
-
李多,顾薇(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21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2022,第4期
-
周冠博,柳龙生,董林,王皘,许映龙(国家气象中心).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J].气象,2022,第4期
-
阮悦1,2,黄慧琳3,魏鸣4,潘佳文5,陈秋萍2(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市气象局).福建冰雹云三维闪电及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气象,2022,第4期
-
张颖娴,孙劭,刘远,侯威,王国复(国家气候中心).2021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J].气象,2022,第4期
-
陈峪1,王凌1,赵俊虎1,2,张颖娴1,赵珊珊1,李威1,邹旭恺1,姜允迪1,石帅1,洪洁莉1,韩荣青1,王有民1,侯威1,朱晓金1,代潭龙1,蔡雯悦1,郭艳君1,钟海玲1,王启祎1(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2022,第4期
-
吴柏莹1,2,智协飞1,2,陈超辉3,张秀年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气在线气象应用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云南省气象台).基于复卡尔曼滤波技术的华东区域风的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J].气象,2022,第4期
-
李金辉1,2,周毓荃3,岳治国1,2,王瑾1,2,宋嘉尧1,2,雷连发4(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方天穹信息技术(西安)有限公司).基于微波辐射计数据的秦岭南北水汽和云底高度等参量的差异[J].气象,2022,第4期
-
张涵斌1,计燕霞2,陈敏1,孙鑫2,夏宇1(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基于观测扰动的集合预报EDA初值扰动方法研究[J].气象,2022,第4期
-
陈国民1,2,3,杨梦琪1,2,张喜平1,2,白莉娜1,2,万日金1,2,曹庆4(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台风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温州台风监测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J].气象,2022,第4期
-
南洋,饶晓琴,尤媛,关良(国家气象中心).2022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22,第4期
-
车少静1,2,王冀3,李晓帆1,2,韩世茹1,2(河北省气候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候中心).京津冀后冬极端低温与北极涛动相关性年代际减弱[J].气象,2022,第4期
-
赵俊虎1,陈丽娟1,2,章大全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J].气象,2022,第4期
-
袁凯,李武阶,李明,庞晶(武汉市气象台).四种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对武汉地区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检验和评估[J].气象,2022,第4期
-
张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J].气象,2022,第4期
-
周自江,曹丽娟,廖捷,谷军霞,张涛,潘旸(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水文气象信息概述:观测、融合与再分析[J].气象,2022,第3期
-
苏翔1,2,刘梅1,2,康志明1,2,李昕1,3(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气象台;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2020年江苏主汛期短期暴雨预报检验[J].气象,2022,第3期
-
晏红明1,袁媛2,王永光2(云南省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平均值更替对中国气候业务的影响[J].气象,2022,第3期
-
胡海川1,刘珺2,林建1(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基于预报方程的我国近海阵风预报[J].气象,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