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明正德三年守陵官员铸铜钟考[J].博物院,2022,第2期
  • 崔筝,陈杨,张佳,张晶晶,吕陈辰(故宫博物院).新型袍服类服装保护型展陈支撑装置的研发[J].博物院,2022,第2期
  • 关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史陈列”范式的生成[J].博物院,2022,第2期
  • 梁吉生1,闫广宇2(南开大学;科学出版社).追求教科书式的博物馆学研究之道——梁吉生先生访谈录[J].博物院,2022,第2期
  • 王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原安阳市殷墟管理处)).“子龙”“子龚”器物族属考——兼论甲骨文“龙方”与豕韦氏的关系[J].博物院,2022,第2期
  • 武光雪1,付龙腾2(邹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历史地位的再检讨[J].博物院,2022,第2期
  • 本刊编辑部.作者勘误说明[J].博物院,2022,第2期
  • 吴心怡(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博物馆语境下弱功能游戏的悬疑叙事设计研究——以上海玻璃博物馆《消失的艺术家》为例[J].博物院,2022,第1期
  • 曹兵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物人关系的进阶之道——苏东海博物馆思想探析[J].博物院,2022,第1期
  • 张文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试论博物馆演变形态学说[J].博物院,2022,第1期
  • 王运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国人的展览实践及学理认知[J].博物院,2022,第1期
  • 罗小力(南京市博物总馆).中国博物馆集群发展模式探析[J].博物院,2022,第1期
  • 杨晓琳(中国国家博物馆).国有博物馆资金来源研究(1996—2019)[J].博物院,2022,第1期
  •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苏东海的美育意识[J].博物院,2022,第1期
  •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苏东海“博物馆物”思想初探[J].博物院,2022,第1期
  • 尹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苏东海关于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构想[J].博物院,2022,第1期
  • 白杰1,张靓2,罗征2(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理论及其北京实践——致敬中国博物馆学的杰出贡献者苏东海[J].博物院,2022,第1期
  • 安来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研究“继往”与“开来”的四个问题——启迪于苏东海博物馆学术思想[J].博物院,2022,第1期
  • 史明立(南越王博物院).博物馆策展新实践与开放式展览[J].博物院,2022,第1期
  • 王雯雁(南京博物院).具身认知视角下展览设计实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读·万卷——清代内府刻书珍藏”展为例[J].博物院,2022,第1期
  • 麻赛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校“教学型”展览的运作模式与总结评量——基于复旦大学博物馆案例分析[J].博物院,2022,第1期
  • 梁吉生(南开大学).在改革开放世纪交点上的苏东海[J].博物院,2022,第1期
  • 马自树(国家文物局).苏东海的学术贡献[J].博物院,2022,第1期
  • 史吉祥(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文化系).批判性思维:解读苏东海博物馆学的一种维度[J].博物院,2022,第1期
  • 黄雪寅(首都博物馆).以藏品的名义——纪念苏东海先生[J].博物院,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