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张振华,王召阳,徐子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银屑病诊疗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胡翠,鲁慧,伍博,顾洋,柴圆圆,张小艳,钱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婴儿血管瘤疗效及预后价值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丘贵英,姚典沂,刘吉鹏,任韵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嵌合突变在遗传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陈静思,王华,任发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毛母质瘤临床特征和超声、病理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周行1,潘芬2,王春2,钱秋芳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近平滑念珠菌致右腋下溃疡1例[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曹巧玉1,2,李明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遗传性少毛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张小艳,钱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慢性荨麻疹诊疗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肖媛媛,邢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的诊断[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王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皮肤病学:方兴未艾,其行且健[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黄亚娇,罗晓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李海翩,陈谨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皮肤科).婴儿Blau综合征1例[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邢璐,张莉,舒虹(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足部溃疡性扁平苔藓1例[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王胜春,卢红铮,宋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面癣误诊1例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石秀艳,王冲,栾红(聊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黏膜炎1例[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陈安薇,罗晓燕,王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特应性皮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期间的疫苗接种问题[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汤建萍(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药疹[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张晚星,李钦峰(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线状皮肤病[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杨小庆,王华,罗晓燕,谭琦,张建,谭春花,甘立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光动力治疗脉冲染料激光抵抗的鲜红斑痣的疗效观察[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唐鹏跃,李萍(深圳市儿童医院皮肤科).新生儿常见发育缺陷的皮肤表现[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祛斑美白类护肤品在黄褐斑中的应用指南[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2期
  • 马珊珊,杨德刚(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痤疮与肉芽肿性炎症过程[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王岚琦,鞠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激素诱导的玫瑰痤疮样皮炎的临床特征[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范宇焜,郝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痤疮丙酸杆菌在寻常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马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异维A酸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杨璇,朱明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明芳教授使用芳香类药物治疗痤疮经验[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郑慧颖,葛一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机制[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张敏,陈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红蓝光及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痤疮中的应用[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张玲琳,王秀丽(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光医学研究所).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陆凌怡1,2,鞠强1(宁波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药物性痤疮的研究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 侯文意,郑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痤疮瘢痕治疗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