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虹宇(山东大学翻译学院).共情修辞视域下的国家外部认同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徐佳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东南与国都之间—蒋梦麟与新文化运动的初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丁晓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坚持自我革命的宝贵历史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曾建平1,2,3,黄以胜4,5(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同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技术问题的道德治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
胡艳1,2,陈雨琪2,李彦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肖莉娜(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爱而不亲”: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体验与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兰峰1,2,王晨1,孙伟增3,焦成才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房地产业绿色发展与机制创新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拥挤效应还是规模效应:人口流入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彭启福(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诠释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哲学? ——从“转向说”和“走向说”的论争谈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王天夫1,王欧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疏离型”代际关系与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结构转型 ——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悲伤,或者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张晓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法上的人格权:概念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夏亚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美国长岛大学).英文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二十年:回顾、批判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论张世英的希望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张牧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羞耻、修补性阅读与文学情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易成栋1,毕添宇1,黄志基2,樊正德1(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城市光荣榜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多城联创视角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启蒙与情感: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鲍永玲(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康德的“曲木直木”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何潇(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家”与“社会”之间 ——人情、物质与打工者的社会记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