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孙嘉鑫1,张凌1,宁伏龙1,2,刘天乐1,方彬1,李彦龙1,3,刘昌岭2,3,蒋国盛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藏增产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学报,2021,第4期
  • 洪迪峰,唐雪平,高文凯,吕海川(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圆弧型井眼轨道设计模型的综合求解法[J].石油学报,2021,第2期
  • 钟汉毅1,2,高鑫1,2,邱正松1,2,林永学3,金军斌3,汤志川1,2,赵欣1,2,李佳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环保型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高温降滤失作用机理[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肖峻,宋晨辉,鲍震宇,李瑾一(天津大学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然气管网系统的稳态安全域模型[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卢志远1,2,何治亮2,3,马世忠4,何宇5,牛东亮5,聂海宽2,6,朱杰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油田技术服务分公司).高能辫状河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以苏东X密井网区为例[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李峰峰1,宋新民1,郭睿1,刘立峰1,宋世琦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油藏隔夹层特征及成因——以中东地区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J].石油学报,2021,第7期
  • 谢环羽1,姜在兴1,王培玺2,谢武仁3,杨雨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J].石油学报,2021,第7期
  • 魏柳斌1,2,3,4,包洪平3,4,严婷3,4,郭玮3,4,周黎霞3,4,井向辉3,4(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罗涛1,郭小文1,舒志国2,包汉勇2,何生1,覃泽健1,肖智慧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和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四川盆地焦石坝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流体来源及形成时间[J].石油学报,2021,第5期
  • 冯林杰1,2,蒋裕强1,2,刘菲3,谷一凡1,2,王占磊1,2,钟克修3,廖义沙3(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非常规重点实验室储层评价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川东地区开江—梁平海槽南段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学报,2021,第10期
  • 夏钦禹1,闫海军1,徐伟2,张林1,罗文军2,邓惠2,俞霁晨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川中地区磨溪区块震旦系顶面古岩溶微地貌及其发育特征[J].石油学报,2021,第10期
  • 魏兵1,尚晋2,蒲万芬1,赵金洲1,Kadet Valeriy3(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古勃金国立石油与天然气大学).碳酸水-原油体系中CO2分子的扩散行为[J].石油学报,2021,第1期
  • 雷浩1,2,郑有恒3,何建华1,胡振国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页岩油藏流体渗流特征物理模拟新方法[J].石油学报,2021,第10期
  • 陈亚军1,于家义2,宋小勇1,张中劲2,孟朋飞2,解士建2,焦巧平1(北京中科联华石油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火山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鹿腾1,2,班晓春1,2,李兆敏1,2,高永荣3,郭二鹏3,杨建平4,马宏斌4,王宏远4,魏耀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烟道气辅助SAGD蒸汽腔扩展机理[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赵艳红1,2,3,姜汉桥1,李洪奇2,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石油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注水开发油田注水通道状态辨识及预测方法[J].石油学报,2021,第8期
  • 王千1,杨胜来1,拜杰2,赵卫3,李佳峻1,陈浩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CO2驱油过程中孔喉结构对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的影响[J].石油学报,2021,第5期
  • 狄勤丰1,2,王楠1,2,陈锋1,3,陈涛4,王文昌1,2,陈薇1,2(上海大学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磨损套管螺纹接头密封面力学特性[J].石油学报,2021,第5期
  • 周世琛1,郇筱林1,陈宇琪1,周博1,薛世峰1,公彬2,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长崎大学工学部地盘环境研究室).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不排水剪切特性的离散元模拟[J].石油学报,2021,第1期
  • 杜威1,2,纪友亮1,2,张艺楼3,周淋4,吕文睿5,杨佳奇6,罗妮娜7,张宸赫6(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湖泊缓坡带细粒河控三角洲沉积演化和形态特征——沉积正演数值模拟和现代沉积实例的启示[J].石油学报,2021,第1期
  • 张世铭1,2,王建功1,2,张永庶3,张小军1,2,张婷静1,2,崔俊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晶间孔型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J].石油学报,2021,第1期
  • 王杰青1,2,许淑梅1,2,任新成3,池鑫琪1,2,舒鹏程1,2,刘弦1,2,孔家豪1,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准噶尔盆地腹部西侧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21,第3期
  • 胡勇1,李熙喆1,徐轩1,梅青燕2,陈颖莉2,王继平3,焦春艳1,郭长敏1,贾玉泽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可动用储量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2021,第3期
  • 刘震1,2,朱茂林1,2,刘惠民3,李晓珂4,梁裳恣5,巩建强6,张鹏飞6(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西北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花岗岩风化壳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以东营凹陷北带西段为例[J].石油学报,2021,第2期
  • 张友1,2,李强3,郑兴平1,2,厉玉乐4,沈安江1,2,朱茂1,2,熊冉1,2,朱可丹1,2,王显东3,齐井顺4,张君龙3,邵冠铭1,2,佘敏1,2,宋叙1,2,孙海航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肖塘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台地类型、演化过程及有利储集相带[J].石油学报,2021,第4期
  • 朱华银1,2,王粟3,张敏1,2,武志德1,2,石磊1,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地下储库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盐穴储气库全周期注采模拟——以JT储气库X1和X2盐腔为例[J].石油学报,2021,第3期
  • 王小聪1,2,3,4,雷群2,3,肖沛文3,4,王平美3,4,杨占德5,韩雪3,4,罗健辉3,4,叶银珠3,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纳米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现场水配制纳米驱油剂及其驱油机理[J].石油学报,2021,第3期
  • 杨希冰,周杰,杨金海,何小胡,吴昊,甘军,游君君(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中生界潜山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学报,2021,第3期
  • 宋明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石油学报,2021,第1期
  • 陈义国1,贺永红1,王超1,葛新民2,3,马芳侠1,孟旺才1,葛云锦1,李晓路1,樊笑微1(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8段非常规油藏成因与成藏模式——以盆地东南部甘泉西区为例[J].石油学报,2021,第10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6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