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荣云1,2,高菲1,2,王海青1,2,许强1,2,冯博轩1,2,孙春阳3,2,郝雨1,2(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儿茶酚胺类激素对华贵栉孔扇贝循环生理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2期
  • 周莹,吉宏武,张泽伟,张迪,郑小善,唐振冬,孙卫振,刘书成,宋文奎(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虾青素对热风干制凡纳滨对虾香气特性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汪少芸1,李晓贞1,陈旭1,王一潇2,杜明2,吴金鸿3,刘永乐4,黄建联5,6,蔡茜茜1(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省冷冻调理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鱼源抗冻多肽对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的冻融保护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冯淳淞1,梁释介1,罗永康1,谭雨青1,洪惠1,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胶体与功能递送研究中心).鲢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的结构建模、内源抑制剂对接及其钙结合机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刘金贵1,2,3,李谊纯4,仉天宇1,2,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珠江河口咸潮入侵研究进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张会霞1,2,李师1,邹昶方1,2,嵇亚东1,3(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横摇-横荡复合激励下液舱晃荡的压力特性[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徐晓萱1,隋宥珍2,刘姝含1,张添1,刘连为2,徐开达2,周永东2(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基于角质颚外部形态特征的曼氏无针乌贼2个地理群体判别[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谢福武1,谢海群2,吴程宏2,何书海1(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文昌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王凡,刘飞,池梦(洛阳师范学院).三氯生对斑马鱼幼鱼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雷骆1,2,祝骏贤2,陈辰2,王亚坤2,刘晓莉2,洪孝友2,于凌云2,魏成清2,李伟2,朱新平1,2(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中华鳖SSR和SNP特征分析及性别标记筛选[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韦福佳1,陆家昌2,赖俊翔2,李杰2,庄军莲2,张萍1,李锐龙1(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段鹏飞1,2,田永胜2,3,邱弈树2,4,王心怡1,2,丁小雨2,4,李振通2,3,陈帅1,2,黎琳琳2,5,王林娜2,3,刘阳2,3,王清滨6,李文升6,赵侠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新疆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金虎石斑鱼和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排空特征及消化酶活性[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王学锋1,2,冯雯君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间关系及生态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陈旭哲,范伶俐,徐建军,徐华(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夏琼1,2,陈泽楷1,李高聪1,刘大召1(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基于多源数据的西北印度洋涡旋时空分布及大气响应[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滕慧1,2,吴婷3,张畅1,陈雷1,2(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鳗鱼纳米粒子-花色苷复合物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梁土弟1,鲁义善2(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温度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免疫因子活性的联合效应[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 冯虎年1,陆化杰1,2,3,4,5,汪金涛1,2,3,4(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农业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3,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