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郭振清,付陈陈,李婧实,张敏,张玉春,李清瑶,郭双双,蔡瑞国(河北省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施氮对花后遮光条件下小麦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李岚涛1,郭宇龙1,韩鹏2,王丹丹1,王宜伦1(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爱县农业农村局).基于高光谱的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监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冯亚娟1,黄议漫2,余海英1,张锡洲1(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旺苍县农业农村局).籽粒镉低积累小麦材料的筛选及稳定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赵凯男1,吴金芝1,黄明1,李友军1,赵广才2,付国占1,王春平1,张振旺1,侯园泉1,杨中帅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耕作方式对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严苓方1,杨晓梦2,3,杜娟2,3,孙正海1,普晓英2,3,杨加珍2,3,曾亚文2,3(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林全产业链联合研发中心/云南省高效经济林培育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QTL初步定位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王梦尧1,马泉1,陶源1,张明伟1,2,丁锦峰1,朱敏1,李春燕1,朱新开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稻茬过晚播扬麦25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利用特征[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沈吉成1,2,李亚鑫3,赵彩霞1,2,4,叶发慧1,2,4,刘德梅1,2,刘瑞娟1,2,张怀刚1,2,4,陈文杰1,2(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52份波兰小麦种子性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汤亚琪,苏文文,李莹,王保通,李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中4抗条锈性的转录组学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昝香存,李正玲,常莹莹,董海滨,高崇,韩留鹏,郭瑞,赵明忠,胡琳,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麦类种质资源创新与改良重点实验室).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易媛1,刘立伟1,刘静1,赵娜1,2,张会云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徐麦35高产高效增密减氮途径及其碳氮代谢调控机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焦韩轩1,2,孙晓媛1,2,黄硕1,2,刘胜杰1,2,秦华1,2,吴建辉1,2,曾庆东2,3,王长发1,2,李海峰1,2,康振生2,3,韩德俊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土耳其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评价和抗病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张锋1,张宏生1,张权1,张运栋1,张璐1,张兰1,李东庆2(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中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产稳产早熟小麦新品种—华科016[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田立平,单福华,王汉霞,马巧云,张风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京农14-95[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7期
  • 史辛凯1,2,于振文2,赵俊晔1,2,石玉2,王西芝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施氮量对高产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史博太,常庆瑞,崔小涛,蒋丹垚,陈晓凯,王玉娜,黄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基于Sentinel-2多光谱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冬小麦LAI遥感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朱珊珊,米俊珍,赵宝平,孙梦媛,李英浩,刘景辉(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碳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郭振清1,刘添1,张敏1,徐东娜1,安浩军2,姚红英3,李清瑶1,蔡瑞国1(河北省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保定市农业科学院;昌黎县安山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减少灌水次数对河北冬性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李式昭,王琴,郑建敏,朱华忠,李俊,万洪深,罗江陶,刘泽厚,伍玲(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王鑫,宋鹏博,王笑笑,杨孟于,周锋,吕栋云,孙道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305份国内外小麦种质条锈病与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郑文寅,黄园园,胡泽林,周贺杰,汪辉,张梦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种质资源萌发吸胀期耐湿性评价及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杨佳佳1,2,程宏波1,2,柴守玺2,3,张博2,3,李瑞2,3(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与转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孙昊蔚1,马靖涵1,王力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APSIM模型的黄土高原冬小麦适宜种植区域模拟[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于铭1,魏凡1,常鹏举1,杨智全1,武军1,陈东升2,张晓科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小麦 TaP5CS基因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李爽,高英,杨光,聂小军,宋卫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野生二粒小麦NBS-LRR类抗病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杨雪峰1,2,宋维富1,赵丽娟1,刘东军1,宋庆杰1,张春利1,辛文利1,肖志敏1,张宝辉3,王晓楠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特尼河农牧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wx基因缺失遗传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封涌涛1,路国艳2,胡昌录2,孙玉梅3(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榆林市榆阳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返青期断根对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杨雪峰1,2,宋维富1,赵丽娟1,刘东军1,宋庆杰1,张春利1,辛文利1,肖志敏1,张延滨1,赵海滨3,白光宇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龙144861[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关淑仙,黄辉跃,汪仁全,王相权,王仕林,荣飞雪,杨杰智,钟光跃,周海燕,陈新媛,李明,黄书盈(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内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邢清清1,王馨2,3,Hans Joachim Braun3,Martenvan Ginkel4,何中虎2,3(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追忆国际卓越小麦育种家拉贾拉姆[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赵荣1,2,王守慧2,刘伟2,蔡华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国审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中垦麦212[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