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振林(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非法取得或利用人脸识别信息行为刑法规制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刘宪权,陆一敏(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的构建与完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周中胜,李卓,周胡迪(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战略方向与实现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马寅翔(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罚社会功能化视角下刑法立法观的反思与重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张金若,隆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本核算与列报问题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魏超(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预防刑法:辩证、依据与限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陈朋(江苏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容错机制的建构逻辑及其效能提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毛勒堂,郭亭(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背景、理论靶向及价值旨趣 ——基于劳动正义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栾梅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范小青的“牛年变法” ——论长篇新作《战争合唱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于金苗(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松陵四子”并称的意义及文学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冯颜利1,吴兴德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列宁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俄国化策略 ——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永嘉之乱后汉国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 ——从后宫、前朝的联动到内朝、外朝的对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金松(河南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清代士人游幕的文学意义 ——以乾嘉时期士人的游幕为考察对象[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樊如森,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近代海外中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论清赋的正统观及其嬗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范伯群(苏州大学文学院).从通俗小说看转型期中的知识分子面影 ——论姚鹓雏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哲罕(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新法兰克福学派”与德国哲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