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闫国利1,2,王影超2,刘璐2,3,兰泽波2,李赛男2,宋子明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学聋生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特点:来自阅读知觉广度的证据[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孙俊才1,丁珂如1,刘萍2(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道德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的许可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王丽君,李永鑫,赵国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脑与健康研究所).社会评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段锦云1,方俊燕2,任小云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建议距离和线索丰富性对建议采纳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冼美君,邢强(广州大学心理系).学习条件和样例相似性对类别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张恩涛1,陶瑞文1,2,孙丽媛1,孙玉柳1,刘金平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脑与健康研究所和心理与行为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互动情境下个体对他人面部表情的加工受到他人社会地位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赵加伟,臧传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汉语新词词汇化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亓立东,李雨桐,隋雪(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注视反映及影响决策偏好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戴隆农,潘运(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数字-空间联结的内在机制:基于工作记忆的视角[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雷江华1,肖冉1,张奋1,宫慧娜1,范佳露1,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省特殊儿童障碍与干预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听障学生汉语唇读面部加工方式的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陈云云1,王雨莹1,郭森1,张雅静1,2,晏碧华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君子不夺人所好?择偶动机启动下的男性择偶复制[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刘佳,胡金生,江宏君,刘莹(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基于运动线索的生命知觉[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刘电芝1,余姣姣2,田良臣3,朱传林4,彭文波5,疏德明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乘法估算中的策略转换成本[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阎书昌,杨静静(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心理学会史百年新诠[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谢悦,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高校心理咨询师多重关系情境与决策类型的研究[J].心理科学,2021,第4期
  • 曾练平1,王语嫣1,曾垂凯2,黄亚夫1,赵守盈1(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自主性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工作重塑与工作家庭平衡的链式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辛志勇1,杜晓鹏2,李冰月1(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敬则不逐物——敬畏对炫耀性消费倾向的抑制:小我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张和云1,许燕2,赵欢欢3(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岳童1,2,黄希庭1,2,傅安国3,4,薛黎明1,2(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省公司治理研究院).特质积极共情:一种高利他性的人格品质[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刘勤学1,2,3,祁迪1,2,3,周宗奎1,2,3(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情绪症状和环境敏感性的作用[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过爱1,2,王沛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医患关系中医生沟通能力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吴真1,孙影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心理系;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距离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偏好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杨柳(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新员工增加社会资源行为对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影响——一项经验取样研究[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苗瑞凯1,王俊秀2,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通勤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美好生活的视角[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陈幼贞1,辛聪2,胡锦慧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负荷与编码方式对前瞻记忆及其成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陆润豪1,2,张兴利1,2,施建农1,2(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眼动技术在个体认知能力差异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张姝玥1,2,3,赵峰1,彭春花1,王军利1,徐科朋1,2,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积极道德情绪和年龄对3~5岁幼儿安慰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杨勇勇,蔡杨,宋有明,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黑暗人格特质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员工关系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 张少华,桑标,江凯,潘婷婷,刘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社交焦虑大学生情绪调节灵活性:情绪内容对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