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广文(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王虹玉(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宪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江洪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培养新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王迎超1,尹鑫1,耿凡2,柳志军1(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类研究生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徐梦洁1,吴红梅1,蔡萌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基于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教学模式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张笑秋1,谷洪波2(湖南科技大学商院;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专业概论性课程与模块性课程的教学差异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朱红萍1,李润求2,欧青立1(湖南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史俊伟,陈章良,董羽,刘刚,李立峰,孙玉峰,李贵炳(山东工商学院安全工程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葛宇宁(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工类高校开设哲学通识课程的初步探索——基于河南理工大学“生活·哲学·智慧”的课程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张海玉(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基于创新链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刘满芝1,吕雪晴2,吉峰2,1,周梅华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系;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基于“三实”协同平台的“四创型”研究生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黄英燕1,陈宗章2(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帮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胥秋(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交叉学科发展视角下学术制度的创新策略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方园1,张继河2(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孙俊华1,2,金丹3,4(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王梦倩,倪炎(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实现路径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孙姗姗,闫建璋(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赵屾,段琛(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基于九型人格理论的“95后”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郭贇嘉(山西广播电视大学阳泉分校).服务型大学:地方院校发展的目标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徐东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我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李沛达.学术信息[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2期
  • 张东升,范钢伟,王方田,牟宗龙,万志军(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王光荣1,骆洪福2(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我国一流大学发展海外分校的SWOT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陈清华1,王开松2,靳华伟2,朱增宝2(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多科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郭名静1,熊鑫2,高琼3,夏雯4(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信息技术系;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办公室;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2+1”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裴松1,张庆春2,万志军3(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王晓慧1,陈丽娜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场域理论观照下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郭必裕(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与职称评定的考量[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 陈锡坚(肇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J].煤炭高等教育,2017,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6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