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树舟1,马耀明2,3,4,5,吴文玉6,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张玉洁1,2,冯俊杰3,张武4,涂爱琴1,2,李恒昶1,2(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东省气象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韩笑笑1,2,孟宪红1,赵林1,李照国1,安颖颖1,2,刘雨萌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极放大”现象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鲍艳1,2,魏宇晨1,2,南素兰3,臧文川1(无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2℃温升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肖贻青1,2,娄盼星2,3,李明娟1,王基鑫4(陕西省气象台;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气象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台).西北涡与西南涡共同作用引发秦巴区域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张天宇1,王雨潇2,孙营营2,刘波2,蒋佳怡2(重庆市气候中心;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998-2020年三峡库区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陈普晨1,李忠勤1,2,3,王璞玉2,3,贾玉峰1,金爽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石河子大学理学院).高寒山区固态降水观测对比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李永生1,2,陈晨3,娄德君3,包立红3,张丽娟4(黑龙江省气候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齐齐哈尔市气象局;哈尔滨师范大学寒区环监测与信息服务重点实验室).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的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程玉菲1,王军德1,鱼腾飞2,李莉1(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近30年甘肃省主要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吴举秀1,魏鸣2,刁秀广3,潘佳文4(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省气象台;厦门市海峡气象开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气象局).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湍流结构的双偏振回波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夏阳1,严小冬2,刘芷含3,胡萍4,严锐1,张茜5(六盘水市气象局;贵州省气候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铜仁市气象局;无锡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容娜1,2,杨胜朋1,2,王金成3,4,王丹3,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基于GNSS掩星资料对往返平飘式探空温度观测的质量评估[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王宏,杨东,蓝小玉,冯秀燕,杨彦鹏(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基于SSPs路径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预测——以陕甘宁为例[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向楠,巩远发,李卓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刘娜,熊安元,张强,冯爱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青藏高原多源气象辐射数据整合与评估[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朱羿洁1,张飞民1,杨耀先2,3,王澄海1(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邹迪可,郭凤霞,张志伟,初雨,鲁鲜,刘舟,吴泽怡(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次正电荷区与暖云区厚度的关系[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莫绍青1,李耀辉2,1,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新疆南疆极端干旱区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 吴浩1,2,3,王劲松2,侯威4,李忆平2,王莺2(湖南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近60年中国区域干湿转换早期预警信号[J].高原气象,2023,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