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旭,蔡付林,张继勋(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新工科”建设理念下“生产实习”读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戴建华,冒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视域下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数字商业专业群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朱呈祥1,2,李洪美1,2,吴宏刚2,杨在华2(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面向应用型人才的“五层一体”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段蓉,朱金秀,陈慧萍,路正莲,张亚新(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新工科”建设视角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曾庆抒,段齐骏,刘华(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面向中外合作设计教育资源的平台构建与产学协作实践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中英合作办学“3+1”项目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王长瑞,田威,胡俊山,李波,李鹏程,张霖,吴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论与工程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民用航空适航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沈利民,李海生,王艳飞,朱荣涛,孙凤杰(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构建——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袁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宋秦中(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高校与产业镇产教融合的思路分析与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杨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民航特色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朱建军1,2,薛涵2,王丽1,虞先玉1,袁磊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俞经虎,彭威,孙明,缪小进(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评价——以“现代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左昌盛1,后小仙2,沈洪澜3(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研究中心;南京审计大学教务委员会).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袁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实践教学工作委员会[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7期
-
徐惊雷,俞凯凯,吕郑,葛建辉,周骏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航空发动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谭晓茗,张靖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在专业课教学改革中感悟思政教育——以“传热学”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朱郑州1,姜淼1,王肖群2(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刍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陈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面向产教融合的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吴志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新工科”背景下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基本科研能力训练目标及评价浅谈[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周文祥,潘慕绚,黄金泉,张天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航空发动机控制原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杨荣菲,李传鹏,吉洪湖,谢旅荣,王英锋,张海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面向工业界需求的“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徐颖1,2,周标1,张天宏1,漆文凯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新工科”背景下“航空发动机拆装”课程改革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鲁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航空发动机控制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田泽民,刘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面向研究生的“化学反应流的理论与计算”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杨玲,梁文萍,钱钰,杜丹妮,张书洋,孙冬,冯雨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理工类特色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于平超,陆中,陈果,陈嘉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安全性”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于兵,黄向华,张天宏,宋迎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基于虚拟仿真的“微型燃气涡轮发动机试车”实践课程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王彬,徐建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航空动力类研究生虚实结合公共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以“涡喷发动机测试与控制实验”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漆文凯,徐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BOPPPS模型在“航空发动机强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
于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育人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