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郑翔天1,2,杨晓琳3,何秀凤2,张浩3,马海涛3,张劲松4,于正兴3,任贵文3(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测绘院).点云辅助GB-InSAR影像与地形数据应急变形监测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邓玥1,余江1,郭文飞2,陈起金2,刘经南1,2(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研究中心).信号遮挡环境下融合TOA/AOD的5G/SINS组合导航算法模型与精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张永厚1,2,肖付民1,金绍华1,边刚1,汤寓麟1(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与测绘系;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一种基于LM算法的多波束横摇残差改正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韩泽文1,2,李卓1,3,孙琰1,刘大召1,4(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南海资源大数据中心).利用叶绿素a浓度反演精细提取红树植物生长区域[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刘舒雅1,郑胜杰2,张唯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亚太分公司).时序变差函数特征驱动下的月平均降水空间分布模拟[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朱峥嵘,黄亚锋,赵立营(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一种利用GPU加速的轨迹线热力图生成显示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刘志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千河流域线性体提取与活动构造地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7期
  • 余鹏飞1,2,3,4,陈威2,3,4,乔学军2,3,4,赵斌2,3,4,李刚5,熊维2,3,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震局;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多源SAR数据的2022年门源Ms 6.9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反演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祝意青,刘芳,张国庆,赵云峰,隗寿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流动重力监测与地震预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闫忠宝,张小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GNSS非组合PPP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与结果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王晨辉1,2,郭伟1,孟庆佳1,刘炎炎3,毕逢东4(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深圳大学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深圳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基于虚拟参考站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方法及性能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江颖1,2,3,刘子维1,2,3,张晓彤1,3,张丽娜1,3,韦进1,3(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青海玛多Mw 7.4地震前后b值的变化特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郭汝梦1,杨浩哲1,2,汤雄伟1,2,张文婷3,徐晓雪3,刘德川4,孙和平1,2(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卫星大地测量成像地震周期形变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江在森1,2,邵志刚1,刘晓霞1,邹镇宇1,武艳强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大陆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地壳形变及孕震晚期逼近发震过程识别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张燕1,2,王迪晋1,2,赵莹1,2,施贺青1,2(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定点形变观测现状及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牛安福,赵静,苑争一,吉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变形场变化特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申文斌1,2,张朋飞1,申子宇3,许锐1,高玉平4(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空间站微波链路引力红移检验仿真实验[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林学楷1,许才军1,2,3(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深度学习驱动的地震目录构建:PhaseNet和EqT模型的对比与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冯腾飞1,沈云中1,王奉伟2,陈秋杰1(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地区季节性垂直位移信号提取及物理机制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卞畏畏1,伍吉仓1,张磊1,高宇2(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强震时空统计分析及InSAR同震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畅柳,武艳强,杨博,金涛(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唐山7.8级地震三维地表形变和断层运动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吕品姬1,李正媛2,孙伶俐1,林俊1,唐磊2,倪乙鹏1(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对中国大陆地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王啸1,邹蓉1,李瑜2,王琪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地壳运动监测能力[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柴海山1,陈克杰1,魏国光1,方荣新2,邹蓉3,祝会忠4(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北斗三号与超高频GNSS同震形变监测:以2021年青海玛多Mw 7.4地震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韦进1,2,3,胡敏章1,2,3,韩宇飞4,鲁小飞1,2,3,江颖1,2,3(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福建省重力台网对米娜台风激发的微震信号源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王嘉沛1,2,3,4,张新林1,2,张毅1,2,李忠亚1,2,3,4,胡敏章1,2,申重阳1,2(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九峰地震台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袁华清1,吴云龙1,许闯2,张毅1,王振宇3(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于实测重力数据的秦岭地区均衡异常与垂向构造应力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 李建成.一位大家离去,一份行业情怀——纪念陈鑫连先生诞辰90周年专刊序言[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第6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