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祥宏1,2,尹勤瑞3,辛建宝4,刘伟5,许秀泉6,黄占斌7,安如意8(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生态植被自然修复及其人工促进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卢燕宇1,2,孙维3,方砚秋4,唐为安5,邓汗青5,何冬燕5(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姚付龙,黄健,闫俊杰,刘海军,唐国乾(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资源与生态研究所).西天山北坡草甸群落表土花粉组合及其生态指示意义[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刘宁1,刘洋2,续京平3,宋慧平1,冯政君4,5,程芳琴1(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诺曼斯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丛枝菌根真菌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及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李程程,张子蕤,宋晓萱,孔娟娟,韩阳,阮亚男(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臭氧胁迫对大豆抗氧化代谢与生殖生长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吉冰静1,2,3,刘艺4,吴杨1,2,高淑涛1,2,曾祥英1,2,于志强1,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大盐城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含氧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王晨茜,张琼锐,张若琪,孙学超,徐颂军(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省珠江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净化服务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朱丽1,闫怀忠2,孙友敏1,范晶1,刘光辉2,张桂芹1(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典型重工业区降尘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董乐恒1,2,王旭刚1,陈曼佳2,王子豪1,孙丽蓉1,石兆勇1,吴琪琪2(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Fe氧化还原与Cu活性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柯奇画,张科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水土流失尺度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吕贵方1,2,吴颖欣2,董长勋1,卢阳2,周玥2,曾文军1,2,吴文成2(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腐殖酸和吐温-80对微米镍铁/多氯联苯体系的传质调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7期
  • 马辉英1,2,3,李昕竹1,2,3,马鑫钰1,2,3,贡璐1,2,3(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精河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天山北麓中段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龚玲玄,王丽丽,赵建宁,刘红梅,杨殿林,张贵龙(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嵇晓燕1,王姗姗2,杨凯1,任蓓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2016—2020年中国地表水中总氮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彭红丽1,谭海霞1,王颖1,魏建梅1,冯阳2(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企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差异与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李登科,王钊(陕西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植被NPP影响的定量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曹晓云1,2,祝存兄1,2,陈国茜1,2,孙树娇1,2,赵慧芳1,2,朱文彬3,周秉荣1,2(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0—2021年柴达木盆地地表绿度变化及地形分异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张博文,秦娟,任忠明,陈子齐,姚舜佳,刘烨,宋炎玉(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坡向对北亚热带区马尾松纯林及不同针阔混交林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孙建波,畅文军,李文彬,张世清,李春强,彭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香蕉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的变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张慧琦1,2,李子忠1,秦艳1,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与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玉米秸秆生物炭用量对砂土孔隙和持水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黄敏1,赵晓峰1,梁荣祥2,王鹏忠1,戴安然1,何晓曼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种螯合剂对Cd、Cu复合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对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刘晓红1,刘柳青青1,栗敏1,刘强1,曹东东1,郑浩1,2,罗先香1,2(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不同粒径的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和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王超1,2,杨倩楠1,2,张池3,李祥东4,陈静1,2,张晓龙1,2,陈金洁1,2,刘科学1,2(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华南空间规划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东南湿润区典型丹霞地貌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敏感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雷俊1,2,张健3,赵福年1,齐月1,张秀云2,李强4,尚军林2(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定西市气象局;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春小麦开花期光合参数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喻阳华1,吴银菇2,宋燕平1,李一彤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不同林龄顶坛花椒林地土壤微生物浓度与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魏小锋1,韩红1,闫学军2,王在峰2,李圣增2,田勇2,梁第1,马明亮1,张桂芹1,3(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创新研究院).基于卫星遥感与CMB模型的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PM2.5溯源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潘丹琳,王飞飞,曹文志,陈一悦(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2种药品与个人护理产品在河流中的污染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 黄金廷1,宋歌1,蒲芳1,王嘉玮1,李宗泽1,张方2,孙芳强2(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层状包气带“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原位实验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6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0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