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樯(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特征探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以富于情感和想象力的方式转述现实和沟通观众[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薛晓路(北京电影学院).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尹力(中国电影家协会).用温暖记录这个时代的痛苦与困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滕华涛.趋向和解的现实主义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吴红涛(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与疼痛:从意义到危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王杰泓,武晓旭(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一种人造风景的“心象”影像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董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嗅觉电影:历史命名、装置演进与存在之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情动转向下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三重维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张艾弓,孙亚男(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技术本位与艺术想象的弥散——媒介考古学视角下的一次电影物质性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冯国众(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从想象的人称视角谈“心象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傅懿瑾,谢宗贵(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制造”体验:电影院的媒介化再生产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周方元(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劳工”何以“神圣”?——作为观念史的“劳工”与早期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唐海宏(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考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何洁(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长春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研究之辨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吴思捷,余韬(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重回“上镜头性”——一次对影像观念的溯源性探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胡鹏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以电影身体朝向原初与自然——知觉现象学视域中的塔可夫斯基电影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周婧1,2,付苗2(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殖民统治下的早期大连电影放映业考察(1906—1931)[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王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的现实主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研讨会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源起、学术争鸣与拓展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彭涛1,李芳芳2(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拟家庭化”——现代化进程中电影家庭叙事嬗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范虹1,2,罗婧婷1,3(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后数字时代的“数字—影像”与“电影吸引力”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林玮1,陈甜2(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新旧“故乡”的四种转换——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为聚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许乐(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国产神怪电影的CG策略及现代观念转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丁珊珊,周倩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苏联电影《阿比西尼亚》在沪禁毁事件中的舆论抗争及其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阮加乐1,孙甜甜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学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从印刷流通到电影动员——思想史中的中国早期媒介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