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金秀,王震,张彬,石利朝,李金榜,任丽,张立军,王顶杰(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抗旱稳产小麦品种—宛麦632[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陈杰,朱统泉,金艳,赵立尚,宋佳静,白冬,宋全昊(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国审丰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驻麦305[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马倩倩(焦作市气象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趋势预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李维宇,高杰,田大光,冯军,张萌,陈丽红,林波(吉林省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长麦16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冯家春,夏云祥,葛勇,杨永华,张桂芳,柳申飞,康苗苗(阜阳市农业科学院).矮秆早熟航天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6期
  • 刘卫星1,2,王家瑞1,王晨阳1,卢红芳1,康娟1,申圆心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所).施氮量对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苏慧,李金鹏,胡燕美,朱玉磊,李金才,宋有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喷施KH2PO4对孕穗期低温胁迫下小麦叶片抗氧化特性与幼穗冻害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赵莉1,何贤芳1,都斌斌2,刘泽1,汪建来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六安市农业科学院).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席凯鹏,席吉龙,杨娜,王珂,张建诚,姚景珍,席天元,李永山(山西省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春季阶段性增温对小麦抗晚霜冻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李怡鑫,陈向东,张雪宁,林孟杰,尤丽,李冉,轩庆庆,姜小苓,姜豪,王润发,茹振钢,吴晓军(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范家霖,陈晓杰,张建伟,程仲杰,王嘉欢,张福彦,杨保安(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赵鹏,王晓明,刘曼双,许盛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估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刘秋霞1,樊永惠1,罗音2,王华斌3,武倩倩1,张文静1,马尚宇1,黄正来1,4(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园管理中心;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对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刘阳娜,刘丽华,张风廷,张立平,苑少华,张明明,李宏博,庞斌双,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利用永久F2群体定位小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周淼平,张鹏,杨学明,陈达,姚金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武英鹏,原宗英,刘敏捷,张治家,侯玉,唐翼锋(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高润红1,2,徐红卫1,2,郭桂梅1,2,宗营杰1,2,李颖波1,2,杜志钊3,陈志伟1,2,陆瑞菊1,2,王亦菲1,2,刘成洪1,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氮高效大麦DH株系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李兴茂,王淑英,倪胜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小麦旗叶与幼苗性状的QTL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刘美玲,刘悦,陈婷婷,龚双军,史文琦,曾凡松,杨立军,喻大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麦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结构和毒素化学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文莉1,张晓2,张晓祥2,刘健2,吴荣林2,李曼2,李东升2,高德荣2,程顺和1,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不同糯小麦品种(系)品质及其烘烤制品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范婷1,赵凯敏1,周仪佳1,邹学智2,朱敏1,丁锦峰1,李春燕1,朱新开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兴化市气象局).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形成的群体结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赵双锁,关丽云,高阳,赵离飞,赵石磊,刘晓丹(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彩色小麦新品种—灵黑麦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5期
  • 候丽丽1,王伟2,崔新菊1,周大伟1,周新丽1(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伊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丁永刚,汤小庆,梁鹏,罗周,朱敏,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减氮对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张金汕1,贾永红2,李鹏1,孙鹏1,蒋文1,石书兵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立体匀播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马泉1,姚远1,郑国利1,张新钵1,叶世超2,徐士清2,丁锦峰1,李春燕1,郭文善1,朱新开1,3(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江苏省灌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模式对稻茬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马尚宇1,2,刘雅男1,王笑然1,姚科郡1,黄正来1,2,张文静1,樊永惠1(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花后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梁雪齐1,李玲1,杨志刚2,陈猛1,陈国栋1,吴全忠1,翟云龙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株行配置对南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王红丽,于显枫,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陈泠1,朱展望1,刘易科1,佟汉文1,何伟杰1,邹娟1,张宇庆1,高春保1,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小麦种子颜色测定的色差计法和目测法及对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