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金青1,2,边海燕1,2,王寒冬1,2,王蕾1,2,张波1,2,尤恩1,3,李晓兰1,3,陈文杰1,2,沈裕虎1,2(中国科学院高原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于全基因组SNP高效鉴定燕麦种质资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李春鑫1,赵明忠2,韩留鹏2,高崇2,李正玲2,王艳1,昝香存2,胡琳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小麦面粉色泽相关基因在河南地方品种中的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王丽娜,于海飞,殷贵鸿,韩玉林,邹少奎,李楠楠,张倩,吕永军,李顺成(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8425B衍生品种抗倒伏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宫盼盼,陈浩,宋成祥,许书豪,张杏,茆海亮(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小麦DA1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高聪1,李紫良1,胡甘1,张建朝1,冯小雨1,牛娜1,宋瑜龙1,马守才1,刘东涛2,王军卫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隐性核不育保持系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遗传转化[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霍福临,熊祝佩,陈丽琴,聂小军,宋卫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基于RNA-seq技术分析野生大麦穗部发育基因的表达谱及其转录动态[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李哲,姜沣益,代梦雪,李宇星,张文静,马尚宇,黄正来,樊永惠(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梁永波,李浩然,张志慧,梁红凯,韩东伟,王建伟,王红光,李东晓,李瑞奇(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实验室).黄淮北部不同小麦品种(系)株型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刘哲文1,2,郭丹丹1,2,常旭虹2,王德梅2,王艳杰2,杨玉双2,王玉娇1,2,柏军兵1,2,石书兵1,赵广才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施氮处理的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杨崇庆1,2,常耀军3,杨娇1,李耀栋1,王湛1,常克勤1,2,穆兰海1,杜燕萍1,张久盘1(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宁夏固原市气象局;宁夏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燕麦生产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马小艳1,尹丹1,周沫1,晏小川1,郭成1,黄冬琳1,王朝辉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硒酸钠施用对小麦的富硒效应及其残效[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于海飞1,王丽娜1,殷贵鸿1,邹少奎1,李楠楠1,张倩1,吕永军1,王雅美2,韩玉林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周8425B衍生品种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陈璨,彭逸,余宁静,卢杰,司红起,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基于UPLC同时测定三种小麦赤霉病毒素方法的构建与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陈悦,王同著,郑跃婷,杨雨露,王盈,张香粉,陈锋,赵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分蘖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孙宝阳,戚留冉,郭同济,曾寰宇,高福莉,梁琴琴,赵建云,王笑鸽,高国英,杨佳鹏,白金泽,马亚欢,张睿,王云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关中平原小麦品种穗部温度演替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张明婷1,2,姚雅鑫1,2,王京宏3,孙风丽1,2,张超1,2,奚亚军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小麦铭贤169休眠解除期间种子结构与主要成分的变化[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魏益民1,钟爱亭2,赵博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敦煌藏馆).西汉河西走廊谷物及其籽粒特性考证[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吕博雅1,张珍悦1,赵李1,李晓萍2,李家创1,白宇皓1,刁慧珊1,刘洋1,杨群慧1,刘淑会1,武军1,陈新宏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兴平市种子管理站).华山新麦草2Ns染色体SCAR标记的开发[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张传波1,2,李卫国1,2,张宏1,2,李伟3,马廷淮4,张琤琤2,陈华2(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光谱指标和神经网络结合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热依拉·艾合买提1,吾木提·艾山江2,3,阿不都艾尼·阿不里4,尼加提·卡斯木1(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基于机器学习的春小麦叶片水分含量高光谱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张云瑞,魏凡,杨燕宁,田淑媛,张双星,张晓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转小麦 TaPDI-A、 TaTRXh-A和 TaPP2Ac-D基因拟南芥植株的主要抗旱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李滨.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5期
-
税杨,夏清,陈杰,高志强,李晋,刘振华,李军辉,杨珍平(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叶面锌肥对紫粒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栾冬冬,贾吉玉,王光州,张俊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陈宏州1,韩凯2,杨红福1,吴琴燕1,徐超1,缪康1,姚克兵1,庄义庆3(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不同杀菌剂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评估[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王钧1,李广2,闫丽娟3,刘强1,聂志刚1(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院;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易媛1,刘静1,王静1,刘立伟1,赵娜1,2,刘东涛1,马红勃1,冯国华1,张会云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氮肥对淮北地区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史博,马祖凯,刘小军,田永超,朱艳,曹卫星,曹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智慧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小麦植株水分状况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
王丽芳,刘世洁,康娟,马耕,王晨阳(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施氮对小麦根-冠及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