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郭建国1,2,谢玉琴3,蒋晶晶1,2,姜小凤4,金社林1,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监测[J].玉米科学,2022,第2期
  • 李晓琳1,汤利2,苏小娟1,郑毅1,3(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开放大学).基于GIS的云南省不同玉米种植区施肥策略研究[J].玉米科学,2022,第2期
  • 张丽萌1,赵振华1,梅福建2,王同朝2,李玉华1(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玉米ZmGAPDH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2期
  • 孙海潮,卢道文,张莹莹,张盼,史丽丽,牛永锋,董文恒,李永江(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夏播区联合体国审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2期
  • 高晶1,2,李海灵2,田然2,李新海2,王建军3,翁建峰2,王振华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部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2期
  • 高洪敏,周旭梅,徐娥,李方明,何晶,宁家林,杨雨明(丹东农业科学院).基于玉米新品种丹玉311选育的种质创新思考[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蔡红光1,刘剑钊1,梁尧1,张畅2,陈宝玉1,展文洁1,曹庆军1,王洪君1,袁静超1,于冬3,曹铁华1,任军1,王立春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玉米秸秆全量条带覆盖还田耕种技术模式生产实证[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谢婷婷1,2,赵欢1,肖厚军1,陈云梅2,胡岗1,秦松1,何成兴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大学农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缓效和速效氮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蔡晓1,王东2,吴祥运1,吴雨晴1,林祥2,张俊鹏1(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氮肥减施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沈东萍1,张国强1,王克如1,方梁1,2,王震1,2,周林立1,2,薛军1,谢瑞芝1,侯鹏1,明博1,李少昆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水肥一体化施磷对滴灌高产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宋秀丽1,吴舒婷1,李锦辉1,杨锡朗2,周芮2,况丹妮2,李警督2,于海涛2,杨德光2(岭南师范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连作种植制度的响应[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曹艺腾,王艳华(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杨豫龙1,赵霞2,王帅丽1,徐佳敏1,穆心愿2,邢冉冉1,刘天学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粮食作物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黄淮海中南部玉米氮高效品种筛选及产量性状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马娟1,朱卫红1,丁俊强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程相杰,徐莉萍,母小焕,苟明月(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李望舒1,2,武奉慈3,宋新元3,王振华1,翁建峰2,李新海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融合蛋白mCry1AbVip3A对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抗虫效率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叶昊天1,2,姜海梅3,4,李荣平5(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碳交换研究[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郭丽,王丽英,史建硕,任燕利,李廷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省肥料技术创新中心).滴灌下不同施磷量对夏玉米内源激素及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陈璐祺,温生娟,张军杰,林秋飞,黎敏,张婷,赵奕然,王琪能,吴晓仪,许秋霞,吴岩松,刘俊枝(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化学实验室).EBR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和水孔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陈雪1,王向东2,张军杰3,陈江4,叶青华1,吴岩松3,蒋维明1,李建生5(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黑甜玉米花青素提取方法研究及应用[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崔文芳1,高聚林1,陈静1,鲁富宽1,秦丽1,秦德志1,王利平1,宋雪峰2(内蒙古农业大学;元泰丰(包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炭与氮肥减量条件下氮高效玉米品种的氮效率研究[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闫亚霞,李玲玲,谢军红,王进斌,康彩睿,王林林(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施肥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周海宇1,吴国军2,程伟东1,刘念山2,江禹奉1,谢小东1,周锦国1,覃兰秋1,谢和霞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青贮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杂优模式探讨[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宋旭东1,薛林1,2,张振良1,郝德荣1,石明亮1,周广飞1,陆虎华1,黄小兰1,陈国清1,2,程玉静1,冒宇翔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鲜食糯玉米自交系果穗秃尖性状评价及其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张豪1,杜雷1,余长平2,辛旺森1,马克军1,刘永忠1(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农业科学院).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改良华玉11的育种潜力评估[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张辰1,杨丽萍2,李春雷1,3,祁新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梨树县植物保护检疫站;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DAC对玉米DNA甲基化影响及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研究[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孙岩1,陈铭1,史鸿儒2,朱敏1,李凤海1(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GA3和UCZ浸种对不同播深处理甜玉米自交系中胚轴伸长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王景超,张君,齐云,于晓菲,程彬,于军,张娟(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玉米TCP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晏卫红1,覃嘉明2,李焜华1,陈小林1,张龙婷1(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同一适宜生态区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与分析[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 王甄烨,焉莉,蒋富琛,田洪涛,王少杰,高强,冯国忠(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对春玉米农田氨排放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有6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