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娟,刘翼,姚丹妤,邹景伟,肖世和,孙果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小麦生殖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鉴定[J].作物学报,2022,第7期
  • 王凯澄,赵炯超,韩桐,石晓宇,高真真,薄晓智,陈阜,褚庆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基于温度带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格局与热量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作物学报,2022,第7期
  • 李旭娟1,李纯佳1,吴转娣1,田春艳1,胡鑫1,丘立杭2,吴建明2,刘新龙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甘蔗HTD2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基因多态性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7期
  • 郭楠楠,刘天策,史硕,胡心亭,牛亚丹,李亮(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在印度梨形孢促进大麦根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J].作物学报,2022,第7期
  • 杨欢1,周颖1,2,陈平1,杜青1,郑本川1,蒲甜1,温晶3,杨文钰1,雍太文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桃源县农业农村局;禹城市农业农村局).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王靖天,张亚雯,杜应雯,任文龙,李宏福,孙文献,葛超,章元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R软件包SEA v2.0[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颜佳倩1,2,顾逸彪1,2,薛张逸1,2,周天阳1,2,葛芊芊1,2,张耗1,2,刘立军1,2,王志琴1,2,顾骏飞1,2,杨建昌1,2,周振玲3,徐大勇3(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机制[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李祎君,吕厚荃(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影响[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黄婷苗1,2,于荣1,王朝辉1,黄冬琳1,王森1,靳静静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硒形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利用的影响及残效[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陈静1,任佰朝1,2,赵斌1,刘鹏1,张吉旺1,2(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玉米技术创新中心).叶面喷施甜菜碱对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形成及抗氧化能力的调控[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王旺年1,2,葛均筑3,杨海昌4,阴法庭4,黄太利5,蒯婕1,王晶1,汪波1,周广生1,傅廷栋1(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大冶市畜牧兽医局).大田作物在不同盐碱地的饲料价值评价[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徐田军,张勇,赵久然,王荣焕,吕天放,刘月娥,蔡万涛,刘宏伟,陈传永,王元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玉米DNA指纹及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光合及灌浆脱水特性[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陈玲玲1,2,李战1,刘亭萱1,谷勇哲2,宋健1,王俊1,邱丽娟1,2(长江大学;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基于7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柄夹角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周文期1,2,强晓霞3,王森4,江静雯1,卫万荣1(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陕西省畜牧产业试验示范中心).水稻OsLPL2/PIR基因抗旱耐盐机制研究[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胡文静1,2,李东升1,裔新1,3,张春梅1,张勇1,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及育种标记开发和验证[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王炫栋,杨孙玉悦,高润杰,余俊杰,郑丹沛,倪峰,蒋冬花(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拮抗大豆斑疹病菌放线菌菌株的筛选和促生作用及防效研究[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秦璐1,韩配配2,常海滨3,顾炽明1,黄威3,李银水1,廖祥生1,谢立华1,廖星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甘蓝型油菜耐低氮种质筛选及绿肥应用潜力评价[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肖颖妮,于永涛,谢利华,祁喜涛,李春艳,文天祥,李高科,胡建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基于SNP标记揭示中国鲜食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陈松余,丁一娟,孙峻溟,黄登文,杨楠,代雨涵,万华方,钱伟(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蓝型油菜BnCNGC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核盘菌侵染和PEG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田甜,陈丽娟,何华勤(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郑小龙1,2,周菁清3,白杨4,邵雅芳2,章林平2,胡培松1,2,魏祥进2(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环境监测工程有限公司).粳稻不同穗部籽粒的淀粉与垩白品质差异及分子机制[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李海芬,魏浩,温世杰,鲁清,刘浩,李少雄,洪彦彬,陈小平,梁炫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花生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基因(AhVDAC)的克隆及在果针向地性反应中表达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王丹1,2,周宝元1,马玮1,葛均筑3,丁在松1,李从锋1,赵明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长江中游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郑崇珂1,周冠华1,牛淑琳1,2,和亚男1,孙伟1,谢先芝1(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稻早衰突变体esl-H5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崔连花,詹为民,杨陆浩,王少瓷,马文奇,姜良良,张艳培,杨建平,杨青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中心).2个玉米ZmCOP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录丰度对不同光质处理的响应[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 张钰坤1,2,陆赢1,2,崔看3,夏石头3,刘忠松1,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芥菜种子颜色调控基因TT8的等位变异及其地理分布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6期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1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