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从“笔记本”到“橡皮檫”——读《金色河流》[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有一个引领者——欧阳江河印象[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幸存者、当代性和文明的眼泪——欧阳江河长诗阅读札记[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雷磊("真实故事计划").“真实故事计划”:探索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道路[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4期
-
彭雨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心灵的“互文” ——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新南方写作”和“间离化”的历史 ——以朱山坡近作为中心[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白若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延津民间“笑话”图鉴 ——刘震云《一日三秋》简论[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臧棣的诗歌植物学:灵视另一种的人性[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谈谈方法:当代散文文体的多元呈现[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陶磊(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的散文创作与教学传统[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伍华星(复旦大学中文系).“家”与“地”的记忆诗学 ——兼谈中国当代散文的边界问题[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来颖燕(《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现实坐标中的虚构约定 ——读林棹《潮汐图》[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论非虚构写作的时代意义 ——兼以毕星星的写作为典型个例[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周燊(鲁东大学文学院).散文叙事者的戏曲唱腔[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弋舟(《延河》杂志).保守者的命运 ——朱山坡印象[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林森(《天涯》杂志主编).个人化词典与无限之书 ——论《马桥词典》[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王安忆(复旦大学中文系).散文散见[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朱山坡(广西民族大学影视创作中心).此去高州一百里[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韩少功,何立伟(著名作家).人生的辽阔与文学的丰盈 ——韩少功、何立伟对谈《人生忽然》[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丁帆.卷首语[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我读鲁迅四十年 ——《〈中国小说史略〉校注》后记[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宋雪(北京大学中文系).故事·学问·情怀 ——陈平原教授的大学研究与教育关注[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3期
-
梁海(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镌刻记忆的“毛边” ——论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东北叙事[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东方面目的悲剧精神”:杨牧诗歌中“声音的戏剧” ——论《林冲夜奔:声音的戏剧》和《妙玉坐禅》[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肖映萱(山东大学文学院).不止言情:女频仙侠网络小说的多元叙事[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班宇东北叙事的“荒寒美学”[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李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动幻想”:作为新空间形式中的“文学”的剧本杀[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
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父之名:论郑执小说[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