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贾红霞1,2,范建刚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贵州开放大学).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红色育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陈学军1,陈建樾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互鉴 ——以习近平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李红飞1,李杉杉2,慈福义1(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区域文化生态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军以1,井金宸1,苏维词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乡村振兴下贵州民族村寨农户生计转型机制与发展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罗康隆,吴合显(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生态文化观下的生态生计耦合与生态安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何雄浪,尹凤茗(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贡献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孟庆涛,郑沛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无竞争神明崇拜与非功利民间信仰 ——闽南地区“拜天公”习俗的人神互动逻辑[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周相卿,杨丽泰(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习惯规则司法适用的理论依据[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余怡1,2,张继成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贵州警察学院法律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核心理论对泛珠三角区域省区发展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李飞(贵州省博物馆).“童恩正带”:羁縻·土司制度与山地中国[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龙玉杰1,覃信飞2,吴晓敏3(贵州民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住屋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关锐1,刘小萌2(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东北封禁政策下的流民生计 ——以吉林珲春为中心的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罗琼(凯里学院).少数民族地区村域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建立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袁理(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环境、适应与文化: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疫病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周丕东1,杨成2(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山地农业多业态经营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以贵州麻山苗族和黄冈侗族传统复合农耕生计方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白茂峰1,傅慧芳1,孙少帅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性建构的理论探源、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俊敏1,吴述松2(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清水江文书蕴藏的山地农耕文化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振涛1,2,龙先琼1(吉首大学;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传统生计方式的文化生态适应研究 ——以黔西北百纳彝族“漆粮并作”的生计方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龙正荣(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州民族生态伦理的三个维度及其生态文明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王金元1,2,麻国庆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凯里学院民族研究院).家庭策略与社会结合:贵州东南乡村社会过继习俗的文化阐释[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吴斐(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视觉文化时代我国民族史诗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红1,2,郑信哲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维汉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重要贡献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丁宏1,马宏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海外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陶喆1,2,向国成3(湖南科技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工商大学).以“药用自然资源库”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研究 ——以侗族地区大健康产业建构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周必素,闵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明清时期黔东山区乡村社会发展略论 ——基于德江旋厂遗址的考古调查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合荣(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鸡公山文化的交流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李立1,何星亮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辉县六月送羊习俗的特色、功能及其象征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常春,邵鹏,朱琼迪(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民族地区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特质及基本经验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湖婷(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标准的系统策略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 张广利,万胤婕(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差异与互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危机及应对 ——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