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军1,杨文静1,畅志坚1,常利芳1,闫贵云1,张树伟1,李欣1,乔麟轶1,郭慧娟1,雷梦林2,贾举庆1,穆志新2(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Yr69连锁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张永强1,2,高永红1,陈传信1,2,方辉1,范贵强1,赛力汗·赛1,2,薛丽华1,2,黄天荣1,陈兴武1,2,雷钧杰1,2(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武雄雄1,杨成兰1,祁存英1,熊辉岩2,段瑞君1(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小麦LAC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李石波1,2,朱秀芳1,3,侯陈瑶3,郭锐3,刘莹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趋势单产和干旱指数的河南省冬小麦单产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曹志琛1,吴娴1,汪德州2,柳珊2,杨慧玉2,郝小聪2,房兆峰2,朱文根2,王伟伟2,王小燕1,唐益苗2(长江大学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多蛋白桥梁因子基因 TaMBF1c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王玉姝,韩燕来,柴汕,高慧珊,李青松(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省土地整治与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豫北小麦高产区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于国琦,姚佳延,洪益,吕超,王菲菲,朱娟,郭宝健,许如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氮钾配施对扬农啤7号籽粒产量与麦芽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李诚,付凯勇,朱长安,邢晓东,杜江峰,李春艳(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农发盛源种业有限公司).丰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SDWW7[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张子轩,郭融融,次而甲玛,王宏鹏,王俊斌,曹高燚,包曙光,谢晓东,陈小强(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适用于转录组测序的大麦胚芽鞘保卫细胞分离方法优化[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李淦,姜小苓,胡喜贵,冯素伟,王润发,游晴晴,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现代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5822[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4期
-
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孔丽婷,蒋桂英,杨灵威(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减量施氮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杨永乐,金彦刚,任仰涛,王歆,常东伟,李珍富,赵其兵,夏中华(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瑞华麦5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祁嘉郁,巴特尔·巴克,卡力比尔·买买提(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北疆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变化的气候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李福建,徐东忆,吴鹏,张新钵,丁永刚,马泉,朱敏,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唐建卫1,2,高艳1,胡润雨1,张根源1,殷贵鸿1,耿洪伟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十年基于重要小麦亲本周麦22的遗传改良[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郑景瑞,王云凤,韩燕,卢慧宇,刘琳,杜文婷,罗彩霞,张树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关中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效率差异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李静雯1,2,董亚超2,肖永贵2,李法计2,杨舒蓉2,李鸣2,夏先春2,何中虎2,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中国办事处).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粒重基因 TaGS5-A1的等位变异分布及其效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付浩然1,2,刘家欢1,李静菡1,张卫峰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环学院).手机短信技术服务对小麦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杨茂,黄琴,张震,刘洋,王志敏,张英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孙莉莎1,2,郭铭1,2,司二静1,2,姚立蓉1,2,汪军成1,2,李葆春1,3,杨轲1,2,孟亚雄1,2,马小乐1,2,王化俊1,2(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麦对大麦条纹病菌毒素胁迫的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亢玲1,李瑞博2,王小亮1,张维军1,何进尚1,陈东升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宁夏春小麦种质资源Wx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高花雨1,何琪2,贾劲松3,丁焱2,王亚茹2,王晓静2,康振生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抗条锈基因 Yr10的抗病通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吴丽1,孙娟1,2,张慧杰1,胡学旭1,李为喜1,孙丽娟1,张妍1,杜文明1,王步军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农业农村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真菌毒素污染防控及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方文松1,2,王纪军1,3,王秀萍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气候中心).基于极值概率分布的河南冬小麦晚霜冻时空分布特征[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田立平,单福华,王汉霞,马巧云,张风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京冬26[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3期
-
陈猛,梁雪齐,李玲,张丽,张锋,陈国栋,吴全忠,翟云龙(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陈旭,杨习文,李文,周苏玫,徐凤丹,贺德先(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小麦苗期的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黄义文1,代旭冉1,刘宏伟1,杨丽1,买春艳1,2,于立强3,刘朝辉2,李洪杰1,周阳1,张宏军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新乡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试验基地).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黄艳伟,朱红雷,郭宁戈,殷姝溦,彭星玥,王雨蝶(河南师范大学).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冬小麦倒伏提取适宜空间分辨率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