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祁小平1,2,李广1,闫丽娟3,袁建钰1,杜梦寅1,庞烨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临夏市农业农村局;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和施肥方式对陇中旱作春小麦氮素利用与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马瑞萍1,2,戴相林2,刘国一1,谢永春1,普布贵吉1,张国新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拉萨长期不同施肥青稞田土壤固氮菌分离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王小萍1,白羿雄1,2,姚晓华1,姚有华1,李新1,安立昆1,吴昆仑1(青海大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麦类改良中心青海青稞分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刈割留茬高度对青稞饲草与籽粒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孙玲1,2,程宇坤1,2,刘鹏3,马丽荣1,2,王继庆1,2,耿洪伟1,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优质专用麦类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小麦籽粒SOD活性及TaSOD-A1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袁谦1,赵永涛1,张中州1,甄士聪1,望俊森1,张立超2,张文斐1(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及其育种策略[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朱奇磊1,2,3,梁栋1,3,徐新刚2,安晓飞4,陈立平4,杨贵军2,黄林生1,3,许思喆2(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于Sentinel-2影像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冬小麦秸秆覆盖度遥感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权威,张胜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相关指标的杂种优势[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陈杰1,冉午玲2,陈建辉3,赵永涛4,朱保磊5,徐永贵3,白冬1,宋佳静1,宋全昊1,金艳1,赵立尚1,朱统泉1(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粒重基因TaGS-D1和TaCwi-A1等位变异检测及效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冯茜,苗淑杰,乔云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不同类型土壤下增温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胡再青1,王国平1,徐冬丽1,周喜荣1,周志智2,高凡娥3,张忠广1,张涛1,刘梅金1,郭建炜1(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临潭县种子工作站;卓尼县种子工作站).高产早熟抗病青稞新品种—甘青10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任驿1,张梦祥1,陈建1,张林1,陈翔1,李金才1,刘贯军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沃丰麦168[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张文静1,王轲1,2,安江红1,2,秦海英1,刘慧艳1,2,杨燕1,2,韩冰1,2(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麦类种质创新利用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裸燕麦硬度相关基因AnVin-2的等位变异与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王璐瑶1,丁美云1,孙玉婷1,张东向1,2,李珊珊1,2,金忠民1,2,兰红宇3,刘丽杰1,2(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黑龙江省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油菜素内酯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wcor413-like基因表达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张凯,兰素缺,金京京,张颖君,彭晓慧,李杏普,张业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4期
  • 宋世龙1,杨卫君1,陈雨欣1,贾永红2,李大平1,惠超1,郭颂1,杨梅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北疆灌区春小麦光合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文廷刚1,2,贾艳艳1,顾大路1,杨文飞1,施洪泉1,高怀中1,诸俊1,杜小凤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生长调节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氮水运筹对苏北平原稻茬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张宏1,2,李卫国1,2,张晓东1,李伟3,马廷淮4,韩振强1,2(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遥感光谱指标优选的大田冬小麦茎蘖数估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刘立伟,刘东涛,马红勃,张会云,王静,冯国华(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部分徐麦品种(系)馒头的挥发性物质和质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吴晓军,姜豪,宋林通,方方,陈向东,胡喜贵,黄中文,李淦,胡铁柱,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黄淮海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评价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田露1,2,刘景辉1,3,米俊珍1,3,赵宝平1,3,李英浩1,张胜1,王凤梧4,焦伟红5,高卿4(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生态资源保护中心).缩行配施保水剂对滴灌燕麦群体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姬兴杰1,2,胡莉婷1,胡学旭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中国小麦主产省不同筋型冬小麦品质形成的气候条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王沙沙1,黄绍敏2,张珂珂2,宋晓2,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TaNRT1.1的鉴定及其等位变异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杜莹莹,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杨子博,张勇(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淮安市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北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KASP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黄芩1,2,唐玉清2,何燕1,亓增军2(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青稞染色体多样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曹帅1,2,侯朋福1,2,薛利祥2,赵素雅1,2,薛利红1,2,杨林章1,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基于示范样地实际倒伏样本的小麦抗倒机制解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逯腊虎1,张婷1,张伟1,袁凯1,史晓芳1,杨斌1,张建诚2(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黄淮南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刁艳玲,孙丹,尚佳薇,王秀君,刁鹤楠,于洋,刘文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优质抗病粮用大麦新品种——龙紫裸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吕亮杰,刘玉平,赵爱菊,陈希勇,李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国审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冀麦665[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张璇,刘佳熠,魏迪,柴永懋,乔朋放,陈亮,胡银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根系性状无损估计的电容法参数优化及其在温室和大田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苏培森,隋超,郭尚敬,臧娇娇,满全财(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过氧化物酶基因TaPRX-2A调控小麦穗部性状的功能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