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我国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政策过程研究——基于嵌入制度的多源流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4期
-
郑丽娜1,吴瑞林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建设处).工程学科如何面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科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4期
-
王小梅,周光礼,李璐,周详,刘植萌(《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教育学院;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2021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分析报告——基于14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4期
-
黄亚婷1,王雅2(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疫情背景下混合教学中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朱华伟(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我国高水平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研究——基于46所研究生院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李海生(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国外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曹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者的跨学科研究行为与策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雷庆1,2,王金旭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高等教育研究应更多关注高校的教与学[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崔奎勇1,蔡云2,史娟3(山东英才学院;济南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黄玲(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经历、科研能力与高校跨学科培养关系探究——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申素平,周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治理的法”与“法的治理”:国际高等教育法治的功能趋向与体系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杨钋1,金红昊2,刘海骅3(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相对贫困视域下“双一流”建设高校贫困生识别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樊丽明1,2,3,石绍宾4,2,李华5(山东大学;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新时代财政学教育之变:从专业教育到“三圈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李峰1,2,姜意莎1,郭江江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出境深造的新动态及启示——基于20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刘宁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分配:导师选择模式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调节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阎光才.“交叉学科建设研究”专栏寄语[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史静寰(清华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在全球视野下研究本土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郭仕豪1,任可欣2,余秀兰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同辈科研“合作难”的现状、成因与破解[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3期
-
孙进,郭荣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双向贯通 交叉结合 趋同融合——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融通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
李胜,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背景下职业专科教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
林苗羽,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利益”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
阎琨,吴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
南晓鹏1,王新凤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新高考生源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
夏欢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前沿趋势与中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