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斐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共性与个性:大学生跨学科学习行为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35所高校的混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崔育宝,李金龙1,张淑林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运行逻辑、实践偏差与优化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韩双淼,谢静(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术身份的概念重构及其对学术行为的影响:基于学术擂台赛框架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魏丽娜1,张炜2(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基于设计的工程学习:多维特征与量表开发[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范奇(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论高校师德失范的“立法”协调与标准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范冰仪(吉林大学法学院).高校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3期
-
庄西真(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图景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制度、体系、体制和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张伶俐1,成一川2,叶长胜1,李家成3,4(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时代使命、关键任务及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刘振天1,赵志强2(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趋同与分化:高校分类发展双轨体系的难题及破解[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沈红(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坚持三维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周光礼1,2,耿孟茹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雄安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的预测——基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王传毅1,2,辜刘建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葛道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教卫体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吴立保1,黄丹2,祝成林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知识分享的中介与创新氛围的调节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苑健1,雷庆2,3(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美国高校工程专业沟通能力课程设置的两种方式比较研究——以普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梁克东(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任友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高校教师队伍思想之基[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马小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加速与减速:博士生学术时间体验的叙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陈立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学术写作“眼高手低”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基于194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郑重声明[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2期
-
马树超1,郭文富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走中国特色“三教”统筹协同发展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