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吴颖(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位置的保护:隐私的合理期待与位置规范体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4期
  • 徐敬宏,张如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已来:开放科学与定性研究 ——对30位中国传播学者的深度访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4期
  • 戴莹莹1,2,王瑾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禅宗美学与国产动画的禅意表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4期
  • 刘昶1,郑晨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网络隐私权规制及其耦合机制:基于美国经验的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4期
  • 赵雪波(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传播史分期法的技术否思与功能导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4期
  • 喻国明1,张珂嘉2(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媒介的音乐:传播中音乐要素的新价值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牛慧清,丁韬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论中国脱贫攻坚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叙事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王新惠(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论品牌叙事主体的运行机制与叙事动能* ——以北京老字号品牌故事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赵永华1,2,窦书棋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信息战视角下国际假新闻的历史嬗变:技术与宣传的合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顾博涵(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后电视时代的媒介空间:建构、特性及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张瑜烨,史泰然(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沉迷都市圈的媒介空间:菜市场的烟火景观与信念景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曾丽红,叶丹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美妆视频对女性身体意象态度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孙英春(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球场域的“双重结构”与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的“知识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曾祥敏,杨丽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自媒体环境下首都网络舆论话语空间生产与引导* ——基于2019—2021年微博热搜的共词分析和案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姜红,鲁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线传输”“网连接”“云生成”* ——数字化进程中媒介形态与实践逻辑的流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罗昕,蔡雨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制定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李嘉珊1,田嵩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基础科学部).情感倾向与消费认知:华语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的时代变迁* ——基于IMDb和BoxOfficeMojo网站的数据样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全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脸性政治中的算法焦虑与缓释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彭华新1,2,宋思茹1(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从职业部落到公共部落:社交媒体“记者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王妍,李昊展(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大数据业务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王学成,杨浩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拟像的“星丛”:短视频二次创作的批判性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祝力新(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系).美学对撞下的日本科幻动画审美[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阎立峰1,2,郑美娟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厦门大学海峡媒体研究中心).权力与建构:新闻文本的意义生成与转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袁鸣徽1,李良荣2(复旦发展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百年党史上的四次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朱勇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服务公共交往的新闻产品形态:将叙事逻辑转变为软件程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3期
  • 陈吉(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身体、关系与场景叙事:短视频的女性参与和赋能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2期
  • 马龙,李虹(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2期
  • 于运全1,朱文博2,3(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情、共通、共享: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新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