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登芳,胡新丽,徐楚,王强,牛李飞,张杰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多层滑带滑坡变形演化特征[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阳帅,谭泽颖,陈宏信,张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基于修正Green-Ampt模型的降雨诱发区域浅层斜坡失稳灾害分析[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蔡国军1,2,陈锡锐1,2,孙文鹏1,2,贾俊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强震作用下斜坡表面放大效应的三维离散元模拟[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栗倩倩,史绪山,柴波,王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台风-非台风降雨型滑坡的多时段临界雨量值预测模型[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张学礼1,崔强2,张树林3(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冻土地基中锥管板条装配式基础抗拔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周珂1,黄小城1,雷德阳1,陈秋南1,江飞飞2(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平面剪切岩质边坡滑裂面的确定及稳定性分析[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刘士奇1,2,王环玲1,高闯3,屈晓1(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滑坡堰塞坝堆积形态影响因素离散元分析[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潘敏1,2,邓志平1,蒋水华2(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基于边界模型和广义耦合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层变异性模拟方法[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李思德1,李远耀1,殷坤龙2,钟源1,刘毅3,许艺林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研究所).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杆塔基础滑坡防护措施效果研究[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盛明强1,邹淳1,乾增珍2,鲁先龙3(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水泥固化剂提高风积沙承载性能试验[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张玉洁1,许国庆2,汪洋1,杨超越3,彭铿1,王伟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约束条件对滑坡涌浪特征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魏进兵1,2,何治良1,2,3,杨仲康1,2(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考虑地震危险性的倾倒变形边坡风险定量分析[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宋宜祥,张晓波,黄达(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基于SSA-Adam-BP神经网络模型的堰塞坝稳定性预测[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邹彤彤1,2,刘孝义3,刘金泉2,袁海梁3,卢玉斌2,张万虎3(兰州交通大学数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基于MetaOD模型选择的岩土工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温鑫,范宣梅,陈兰,刘世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川东南古蔺县为例[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李继兴1,严松2,3,杨春健1,方跃光4(昭通市宜昭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昭通市宜昭高速公路项目指挥部).泥质砂岩残积土边坡降雨冲刷特性[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刘艺梁1,2,3,陈健翔1,2,3,高晨曦1,2,3,宋琨1,2,3,唐玄1,2,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防灾减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基于滑面分区段力学模型的高速滑坡运动过程能量转化研究[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贾伟1,罗昌宏1,董钊1,汪鸣飞2,刘小红3,包刘磊4(湖北省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铜矿岭不稳定斜坡类型识别与工程地质分区[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王上上,陈富,李东贤,林后来,刘志良,李亮(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锚杆不确定性对加固边坡失稳概率的影响[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高运1,2,徐若时3,孙文静4(中建四局六公司华东分公司;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BG &E Consulting Engineering,8 Windmill St;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岩深度对核反应堆厂房基础地震响应的影响[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范雅婕,范宣梅,方成勇(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栅格最大值法的县域综合地质灾害建模[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地质科技通报》编辑部.著作权使用声明[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2期
-
董艳辉1,2,3,4,符韵梅1,2,3,王礼恒1,2,3,王驹4,5,张倩1,2,3,宗自华4,5,周志超4,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国家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创新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甘肃北山-河西走廊-祁连山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1期
-
王焰新1,杜尧1,邓娅敏1,甘义群1,王沛芳2,马腾1,史建波1,3,谢先军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河海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湖底地下水排泄与湖泊水质演化[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1期
-
万力1,王旭升2,蒋小伟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地下水循环结构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1期
-
颜慧明1,常威1,郭绪磊2,邓争荣1,黄琨2(长江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岩溶水流系统识别方法及其在引调水工程隧洞选线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通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