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吴传丽1,梁文慧1,樊晶晶1,曹钰贤2,吴萍1,蔡称心1(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氯化血红素分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电子传输能级的调控[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陈亮,田中群(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溶液法生长大面积超薄钙钛矿单晶薄膜[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李永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先进光电材料实验室).界面偶极如何影响有机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能带结构与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刘忠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符号回归机器学习发现简易催化描述子[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何广(天津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一种新的反应路径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的锂硒电池[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侯文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围型催化剂的逆向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3期
  • 岳昕阳1,马萃1,包戬1,杨思宇2,陈东1,吴晓京1,周永宁1(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复旦大学化学系).金属锂负极失效机制及其先进表征技术[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刘冬冬,陈超,熊训辉(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锂金属负极人造保护膜的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吴晨,周颖,朱晓龙,詹忞之,杨汉西,钱江锋(湖北省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锂金属电池用高浓度电解液体系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何一涛1,丁飞2,林立3,王志红1,吕喆1,张耀辉1(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天津电源研究所化学与物理电源重点实验室;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电极界面浓差极化对锂金属沉积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关俊,李念武,于乐(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界面层在金属锂负极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华广斌1,樊晏辰2,张千帆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计算模拟在锂金属负极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赵雨萌,任凌霄,王澳轩,罗加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锂金属电池中的复合负极[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张云博1,林乔伟2,韩俊伟2,韩志远2,李曈2,康飞宇1,2,杨全红3,吕伟2(清华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细菌纤维素衍生的三维碳集流体用于无枝晶的锂金属负极[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钱华明1,2,3,李喜飞1,2,3(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储能材料表面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安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功能化固态电解质膜改性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朱高龙1,2,3,4,赵辰孜3,袁洪1,南皓雄3,5,赵铂琛3,侯立鹏3,何传新2,刘全兵5,黄佳琦1(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功能高分子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绿色化学反应工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基于局部高盐界面润湿策略构筑的固态金属锂软包电池[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康丹苗1,Noam Hart2,肖沐野1,3,John P.Lemmon1(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NICE北美中心;帝国理工学院).锂金属电池研究中对称电池的短路现象[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张自博1,2,邓伟1,周旭峰1,2,刘兆平1,2(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稳定锂电化学沉积和溶解行为的LiC6异质微结构界面层[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Zhang Yunbo,Lin Qiaowei,Han Junwei,Han Zhiyuan,Li Tong,Kang Feiyu,Yang Quanhong,Lu Wei(Tsinghua-Berkeley Shenzhen Institute (TBSI),Tsinghua University;Shenzhen Geim Graphene Center,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Tsinghua University;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Bacterial Cellulose-Derived Three-Dimensional Carbon Current Collectors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Zhao Yumeng,Ren Lingxiao,Wang Aoxuan,Luo Jiayan(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Composite Anode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王志达1,冯元宬1,卢松涛1,王锐1,秦伟2,吴晓宏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工信部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原位氟化保护层改善三维锡锂合金/碳纸负极贫电解液下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2期
  • 刘凡凡1,张志文1,叶淑芬1,姚雨1,余彦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锂金属负极的挑战与改善策略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张世超,沈泽宇,陆盈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金属锂电池的热失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黄凡洋,揭育林,李新鹏,陈亚威,曹瑞国,章根强,焦淑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锂金属负极的可逆性与沉积形貌的关联[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孙宇恒1,高铭达1,李慧2,徐丽2,薛晴2,王欣然1,白莹1,吴川1,3(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电动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金属锂电池界面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邱晓光,刘威,刘九鼎,李俊志,张凯,程方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金属锂负极的成核机制与载体修饰[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王骞1,吴恺1,王航超2,刘文2,周恒辉1,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和能源学院;北京市动力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亲锂的三维二硫化锡@碳纤维布用于稳定的锂金属负极[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 杨世杰1,2,徐向群3,程新兵3,王鑫萌3,4,陈金秀3,5,肖也1,2,袁洪1,2,刘鹤1,2,陈爱兵4,朱万诚5,黄佳琦1,2,张强3(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柱状金属锂沉积物:电解液添加剂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21,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