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贵芬1,2,冯建中3,王中美1,白林燕2,李华林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亚阿姆河跨境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颜学斌1,2,王俊1,2,王科锋3,白红英1,2(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于DNDC模型模拟的冬小麦田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对地表覆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徐晨1,张丽华1,赵洪祥1,闫伟平1,刘晓龙2,孙宁1,李斐1,谭国波1,李前1,边少锋1,张治安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栽培模式下半干旱区玉米籽粒形成和叶片对光与CO2响应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马亚丽,许健,张芮,孙栋元,牛最荣(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石羊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白洁1,姚拓1,王占军2,雷杨1,杨晓蕾1,张蔚1(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欧李内生促生菌分离、鉴定及促生、耐盐碱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刘进宝1,郑炫1,孟祥金1,杨怀君1,张鲁云1,李清超2(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犁体耕作阻力模型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郭占强1,肖国举2,李秀静1,胡延斌3(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玉米光合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刘丙花1,张纪霞2,唐贵敏3,赵登超1,梁静1(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蒙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英才学院).基于功能性状评价7种核桃砧木幼苗水分利用效率[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袁苗苗1,向春阳1,赵秋2,史昕倩1,董家僖1,田秀平1(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翻压9种春油菜对潮土有机质及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王立光,叶春雷,陈军,李进京,罗俊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胡麻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李玉斌1,潘艳花2,薛亮3,裴怀弟4,闫治斌5(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酒泉市种子管理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畜禽粪便生态肥对灌漠土肥力质量及人参果品质和效益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牛国梁1,2,李斌1,刘洋1,王士国1,王涛1,孙晓晓1,2(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立式棉秆粉碎还田机设计与试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高国英1,张睿1,汪娟梅2,王雅3,黄西社4,武蓉5,王云奇1,王笑鸽1,赵建云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三原县农业科学技术中心;陕西省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省武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省临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富硒营养素对关中灌区小麦籽粒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
杨红1,柳文杰1,刘合满2,曹丽花2(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西藏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土壤碳排放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