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贲蓓倍1,徐维红2,邹德玉2,牟美睿1,杨仁杰1,刘海学1(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籽粒代谢组学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郭倩倩,朱云鹏,王霖,党亚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施氮量对半湿润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氮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高煜1,程斌2,丁延庆2,曹宁2,高旭2,张立异1,2(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西南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王慧,杨富,姜超,施毅,李刚(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燕麦品种(系)的营养品质综合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吴胜男1,李英壮1,王娜1,刘录祥2,谢彦周1,王成社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新品种陕农33的遗传构成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胡文静1,2,张晓1,2,刘巧3,方正武3,高德荣1,2,3(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农学院).普通小麦籽粒硬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吕鹏1,吕广德2,鞠正春1,高瑞杰1,钱兆国2,庞慧3,吴科2,韩伟1(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泰安市汶粮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姚金保1,2,张鹏1,2,余桂红1,马鸿翔1,杨学明1,周淼平1,张平平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刘建新,刘瑞瑞,贾海燕,卜婷,李娜(甘肃省高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外源H2S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生长 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王巧慧1,谷建华2,郭欢1,吕士凯1,吉万全1,张宏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留坝县种子管理站).白粉病菌侵染条件下小麦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可用性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魏爱丽1,2,杨茂1,黄琴1,张英华1,王志敏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小麦不同进化材料叶与非叶器官C4光合酶活性及δ13C值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张俊杰,吉万全,张耀元,张宏,陈春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剩余杂合体株高的基因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朱启迪,李新华,乔红,欧行奇(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省现代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高产抗逆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307[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2期
  • 岳俊芹1,张素瑜1,李向东1,邵运辉1,方保停1,葛胜修2,王汉芳1,张德奇1,杨程1,时艳华1,秦峰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中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卢杰,董连生,常成,司红起,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及抗倒伏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李欣欣1,2,石祖梁1,王久臣1,徐志宇1,江荣风2(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氮素转运及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曾乐,杨天赐,姚佳延,洪益,吕超,郭宝健,许如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不同大麦品种特异性SSR分子标记的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吴鹏1,李福建1,于倩倩2,赵伟2,朱敏1,李春燕1,朱新开1,丁锦峰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满本菊1,刘吉利2,贺锦红1,蔡明1,杨亚亚1,王志丹1,闫承宏1,杨茜1,吴娜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环境工程研究院).燕麦马铃薯间作对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王好斌1,范钧翔1,谷守玉1,侯翠红1,刘祖锋2,叶优良3(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小麦专用肥在河南省典型地区的应用效果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汤小庆1,丁永刚1,梁鹏1,姚月1,薛文霞2,朱敏1,李春燕1,朱新开1,丁锦峰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减少追氮量对弱筋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刘海英1,甄俊琦1,茹振钢2,董娜2,冯必得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不同取样方法对小麦小孢子和花粉育性检测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赖宁1,2,耿庆龙1,2,李青军1,赵海燕3,陈署晃1,2(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中心;新疆九圣禾种子标准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RapidSCAN CS-45的新疆滴灌冬小麦氮肥推荐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李永生,王兴荣,张彦军,李玥,苟作旺,陈伟英,祁旭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耐深播性评价体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徐寿军1,刘志萍2,郭呈宇2,吕二锁2,董永义1,张继星1,薛海楠1,王磊1,李国兴1,德木其格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不同氮素水平下大麦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HvGS1)表达及其与籽粒氮素积累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王旭琳1,2,刘锐1,吴桂玲2,Graham Crosbie3,闫美姣2(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谷物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Crosbie Grain Quality Consulting).澳大利亚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概述[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马红勃,张会云,冯国华,刘东涛,王静,刘静,刘立伟,易媛,朱雪成(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产稳产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178[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刘健1,张晓1,李曼1,文莉1,江伟1,张勇1,高德荣1,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 杨蕾1,张汇娟1,赵春芝1,张宏旭1,张培智1,刘畅1,张建成1,李国强2,苏建兵2,史佳宇2,闫文芝1(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