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丹丹,牛轶男,朱敏,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调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氮、硫肥配施对稻茬麦氮素利用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马泉1,张玉雪1,2,陶源1,苏盛楠1,3,李春燕1,丁锦峰1,朱敏1,朱新开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太仓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太仓市城厢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粒重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李浩然,李雁鸣,李瑞奇(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实验室).灌溉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黄玉芳,张辉,张立花,张红燕,张雯雯,赵亚南,叶优良(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施磷量对高磷土壤小麦磷素吸收和土壤磷平衡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宋维富,杨雪峰,赵丽娟,刘东军,宋庆杰,白光宇,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东北春麦区强筋小麦育种进展及产业发展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曹颖妮1,赵光华1,辛玉杰1,郝学飞1,胡卫国2,余大杰1,柴慧娟1,冯丹1,裴金花1,刘继红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粮食质量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低筋小麦配粉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王亚妮1,孙韬2(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盐碱胁迫下小麦幼苗对施氮水平的生长、生理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张洁1,2,蒋云1,郭元林1,王颖1,邓光兵3,宣朴4,龙海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普通小麦川麦60-簇毛麦 3V(3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潘雨涵1,洪益1,徐肖2,栾海业2,朱娟1,吕超1,郭宝健1,沈会权2,许如根1(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麦品种(系) HvPDIL5-1和 HvEIF4E基因的 单倍型及其黄花叶病抗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王苗苗,袁晓波,李静,王晓腾,张莉,李永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Ta-miR154的特征及渗透胁迫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李雪萍1,徐冬丽2,刘梅金2,许世洋3,王国平2,郭建炜2,李建军1,李敏权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青稞根腐病生防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效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齐越1,于晶1,苍晶1,田宇1,彭瞰看1,王多佳1,王政委1,任治鹏1,梁伊1,王晓楠2,孟婧1(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DEAD-box基因家族鉴定及其低温下的表达模式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朵茂惠1,2,赵池铭3,汪军成1,2,姚立蓉1,2,司二静1,2,杨轲1,孟亚雄1,2,李葆春2,王化俊1,2,李兴茂4,尚勋武2,马小乐1,2(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面粉色度相关基因分子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徐亚楠1,吴玥1,纪冰祎1,2,宋吉青1,吕国华1,张文英3,柳斌辉3,白文波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景海霞,于建平,梁建元,王乐丽,王倩(甘肃省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优质抗旱冬小麦新品种—灵麦2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杨俊华1,吕宗言2,郭松3,赵亚鸽4,张继民4(聊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阳谷县种苗研究所;胶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矮秆大穗高产优质抗倒节水小麦新品种—尊麦18[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左月桃,董玲,任晓松,刘赵月,左师宇,李晶(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外源褪黑素对盐碱胁迫下小黑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陈刚,文婷,张萍,余徐润,吴云飞,熊飞(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皮裸燕麦胚乳淀粉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的比较[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李鑫格,项方林,吴思雨,刘小军,田永超,朱艳,曹卫星,曹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智慧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试验室/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试验室/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基于植被指数时序动态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张华,任勇,何员江,郑首航,吴舸,邹凤亮,雷加容,杜小英,陶军,欧俊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小麦改良绵阳分中心/厅市共建作物特色资源创制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53份四川小麦主推品种和后备品系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郑孟静1,2,吕丽华1,2,申海平1,2,姚海坡1,2,贾秀领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栽培生理与绿色生产重点实验室).全生育期增温对冬小麦物侯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王美芳,雷振生,吴政卿,李文旭,徐福新,杨攀,晁岳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聂石辉1,王仙1,向莉2,张金汕1,3,李志强1,任毅1,3,方伏荣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干旱胁迫对中亚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相关基因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曹颖妮1,赵光华1,刘继红1,辛玉杰1,余大杰1,胡卫国2,裴金花1,冯丹1,柴慧娟1,郝学飞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粮食质量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小麦面团粘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田朋佳1,王飞标2,王建林3,廖文华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空间分布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邢津溥,赵欣,梁佳文,苍晶,张达(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低温胁迫下冬小麦JA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刘娟,夏文荣,李运,李妍,朱元刚,戴忠民(德州学院).紫糯小麦籽粒石蜡切片制作技术优化及淀粉粒累积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张士昌,李亚青,张楠,彭义峰,李孟军(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ω-黑麦碱基因表达缺失的1BL/1RS易位系种质创新[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刘琦1,马泽宇1,曾明昊1,吴伟2,董裕生1,陈利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新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
王振宇1,杨光1,赛娜1,潘文秋1,宋卫宁1,2,聂小军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野生二粒小麦PYL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