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杜亚飞1,王旭琳1,吴桂玲1,刘锐2(金沙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谷物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国内强筋小麦品种及配麦的面包加工性能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3期
  • 李铠1,常庆瑞1,陈倩1,陈晓凯1,莫海洋1,张耀丹2,郑智康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基于连续小波变换耦合CARS算法的冬小麦冠层叶片含水量估算[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郭双双1,2,张敏1,付陈陈1,徐东娜1,史金平1,毕经鑫1,王文政1,蔡瑞国1,张保仁2(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潍坊学院).灌水量对强筋小麦上三叶氮素代谢和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王朔楠1,孙静1,郭嘉莹1,韩丽童1,邱念伟1,周峰2(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种子发芽指标及其测算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王凯1,贾永红2,罗四维1,王润琪1,郝立冬1,张金汕1,石书兵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傅晓艺,何明琦,赵彦坤,张士昌,单子龙,韩然,张铁石,史占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期定位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石4366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张康康,陆雯佳,宋美妮,马增科,陆浩,张艺凡,李存炯,姚立蓉,孟亚雄,王化俊,汪军成(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大麦 PHT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栾海业1,王春吉2,陈昌宇1,王鸿1,杨力2,张英虎3,乔海龙3,杨红燕3,沈会权3,臧慧1,3(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大麦根系响应湿害胁迫的转录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周建川1,宋延斌1,王喜宽1,周刊2,侯进凯1,赵瑞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河南省洛阳市小麦籽粒中元素富集特征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张蔚,熊自颖,段延玲,罗涛,罗杰,唐宗祥,符书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小麦背景中黑麦遗传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杨可涵1,康宇宇1,刘新春1,严俊2,王睿珅1,蔡羽1,杜娟3,冯宗云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杂粮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青稞籽粒长和宽的差异性[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张林1,陈翔1,李金才1,刘贯军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沃丰麦169[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李亚珍1,陈志丕2,叶元生1,马建涛3,马菊花1,常磊3,黄彩霞1(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定西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水势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郭雷1,陈怡菲1,李世权1,王卿儒1,王萍萍1,蒋志凯2,高欣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小麦麦谷蛋白组分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郑文寅1,2,胡泽林1,程颖1,王磊1,王月娥1,3,赵莉4,汪建来4(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片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麦区软质小麦籽粒品质和终端制品品质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李鸽子1,2,刘金1,张丹丹1,肖向红1,王永华1,郭天财1,康国章1,3(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TaHIPP32与 TaHAK1表达及小麦缺钾胁迫耐性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张云秀1,吕雪梅2,张燕2,杜琬莹2,孔令安1,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外源γ-氨基丁酸调控小麦灌浆生理机制[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陈功海1,徐延浩2,李再兴1,李博3,徐乐3(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长江大学农学院).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荆麦202[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赵佳佳,郑军,郑兴卫,乔玲,武棒棒(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临旱19[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高新1,2,张跃强1,2,李剑峰1,2,王重1,2,时佳1,2,樊哲儒1,2(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核春213[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2期
  • 倪芊芊1,蔡洪梅1,吴宇1,江港1,许波1,魏凤珍1,陈翔1,李金才1,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傅晓艺,史占良,单子龙,张士昌,韩然,张铁石,曹巧,高振贤,高新梅,何明琦(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石4366群体、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高珊1,周晗1,彭小爱1,宋有洪1,何贤芳2,朱玉磊1,3(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原因[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王会伟1,李国领1,高飞2,李春盈1,李居政1,张天兴1,张建周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麦类种质资源创新与改良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省308份小麦新品系的茎基腐病抗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刘彩云1,张巧凤1,郭炜1,付必胜1,李伟2,杨学明3,陈怀谷2,吴纪中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株期抗纹枯病小麦种质的发掘[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王容1,李博1,刘刚2,蔡海亚2,张硕2,何永刚2,焦春海2,徐延浩2(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大麦阶段性低温诱导白化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王一钊,刘玉秀,孟天琪,魏仕,张正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温光发育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李刚,张祥池,李诚,李春艳(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不同供磷水平对小麦苗期干旱胁迫适应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尚佳薇,刁艳玲,孙丹,王秀君,刁鹤楠,于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优质抗病啤用大麦新品种—龙啤麦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 郝小聪1,王伟伟1,汪德州1,房兆峰1,柳珊1,朱文根1,逄子剑2,张胜全1,赵昌平1,张风廷1,唐益苗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所;新疆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政府).小麦PHO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3,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